【文档说明】《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9-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4)页,5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以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
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
征。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及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特色。■教学准
备【教师准备】搜集西北景观、畜产品和农产品图片,坎儿井、土地荒漠化视频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准备】1、预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2、搜集有关
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摄影师眼中、吃货眼中、诗人笔下的西北地区典型图片,并配以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音乐;引导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走廊,是一个广袤而又神奇的地方,激发学生的西北梦想之旅。【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悟西北
的美,激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联想,调动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一读图描述巩固方法教师: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出示Googleearth卫星地图显示西北地区。学生:描述范围及包括省区。教师
:一个区域的位置要从哪些方面加以描述,出示四大区域图(标注经纬度)及亚欧大陆图中的西北地区(描画我国轮廓线)。学生:描述位置,并通过读Googleearth测得的西北内陆到四大洋的距离,感悟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地图的应用,提高读图用图能力。承接:这样的位置条件
下自然特征怎样?踏上梦想之旅第一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自主学习P73一、二段,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提示地形一般从地势、地形类型和分布三方面概括。学生:上台指图回答,说明“三山夹两盆”及我国最
大的沙漠。教师:出示我国气候分布图、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我国干湿地区图。学生:上台指图描述。明确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设问: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有什么特征?出示西北地区河流图。学生:描述并找出主要河流,欣赏塔里木河及两岸的胡杨林
图。活动:读三幅景观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将景观图与图中拍摄地点对号入座。学生:连线并说明理由,一起总结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教师:引导说明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差异大。【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巩固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方法,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二分
析归纳思维提升合作探究:从所给四幅图中选图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指出降水是干旱的直接表现。共同梳理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推导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对话,层层推进
,感受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活动三问题引领图示印证教师:干旱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图示说明目前西北地区仍有一些地区基本生活用水短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干旱对农业生产又有怎样的影响?踏上梦想之旅第二步——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问题引入:西北地区比较干旱,降水难
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需求,因此农业类型主要是什么?——畜牧业。出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加以印证,学生指出本区的两大牧区。微课了解本区畜牧业发展状况:展示主要草原、牧场类型,著名畜种及畜产品,牧区的传统民居及放牧方式
的改变。出示西北地区主要牧区和畜种的分布图,指出两大牧区界线,探讨天山牧区属于山地牧场的原因。【设计意图】微课将相关知识进行图文声像处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承转:本区气候干旱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设问能不能发展种植业?追问在什么样的地方种植农作物?推出西北地区发展种
植业需要灌溉,因地制宜发展了灌溉农业。教师:出示灌溉农业区分布图。学生:自主学习P75~76图文资料,合作完成问题1、2、3。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师生点评。过程: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分析利弊;对照地形图学生
圈画灌溉农业区并说名称及灌溉水源;展示引黄灌溉的“塞外江南”等主要灌溉农业区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特色农产品及发展条件。教师总结:稳定的灌溉水源,使这些地方还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作物,成为西北重要的粮棉和瓜果基
地。【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上台展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第三环节链接生活拓展延伸承转:干旱的西北生态怎样?踏上西北之旅第三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设问:干旱的西北蒸发强烈,当地人民怎样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出示俯视图、剖面图。学生:观看坎儿井视频,结
合课本图示,回答问题1、2、3,并说明对坎儿井这一利用自然的创举的感想。(该工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顺应自然的表现。)承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师:出示沙尘天气、沙尘暴图片。学生:谈生活中自己是如何应对沙尘
天气的,通过土地荒漠化视频,明确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结合已有知识谈当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措施。总结:保护生态势在必行!人类要善待自己的家园,早日实现中国梦。梦想之旅启程,学生解说需要带什么物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立
体地看待地理现象,渗透人地协调观。第四环节梳理知识总结认知教师:自然环境制约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人地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形成人地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释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理问题。课堂检测:设计西北地区位置、植被、灌溉农业及“干旱盼太阳”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