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9)页,4.83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9《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新课标要求掌握“台湾的基本概况”,包括台湾岛的归属、资源和经济状况,体现了台湾岛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本节内容与本章其他各节一样,具有引领了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本
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祖国圣神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内容不多,但却紧紧抓住了台湾省的区域地理特征,且知
识之间联系紧密。使学生明确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本节课是认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再加上台湾省特殊的位置特点及政治特征,更加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和“外向型经济”三个
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还有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以及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英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
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越性。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提供适宜的舞台。问题情境设计以学案和教材活动为主避免跨度太大,要营造
愉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感。台湾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也很熟悉,学生对它的认知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而实际的基本概况特别是经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困难。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区域
探究的基本思路,教师应设置适当的台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通过情境设计和课堂训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地理组织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突出地理本身具有的魅力,从而使学习变的顺利快乐富有成就感。【课程标准】2/9认识台湾省
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学目标】1.阅读地形图,结合课堂活动,指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人口分布特点,认识台湾是祖国的
神圣领土。2.通过阅读教材图文材料,结合小组探究,从农产品方面列举出宝岛有哪些美称,并能解释其原因。3.通过课堂探究,知道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概括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经济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教
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资料搜集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视频水果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诗朗诵《乡愁》,播放视频完毕,以问题引入,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反应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多媒体展示出多幅台湾自然、人文环境
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美丽富饶的台湾省。3/9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任务1阅读地形图,结合课堂活动,指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人口分布特点,认识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教师首先让
学生观看台湾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台湾的历史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了解台湾。约在几百万年以前,由于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目前,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
是明清以来福建、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大部分还保留着乡音。台湾,在我国史书中记载曾称夷洲,明代始称台湾。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外来侵略。台湾和福建等省都信奉妈祖。接下来通过教师对钓鱼岛的介绍,和台湾与教师的血缘关系的介绍。让学生了解
台湾省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人民是我国的骨肉。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下面请同学们在台湾地形图上标出福建省、台湾海峡、太平洋、东海、南海、4/9钓鱼岛、赤尾屿、
火烧岛、澎湖列岛。通过学生在地形图上标出地理事物,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对台湾省的位置、范围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之后,教师以动画形式展示在台湾地形图上圈出台湾山脉。探究学习台湾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了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
特征,接下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与人口的分布。另外,教师在地形图上标出北回归线的位置,看一看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引导学生台湾省可能的气候特征。接下来,同学们读台湾岛人口分布图,首先让同学总结出台湾岛人口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西部沿
海地区。结合台湾岛的地形图,首先让同学说出西部沿海地区是什么地形?台湾岛的西部沿海是平原地形。5/9最后,以图文形式展示台湾岛的第一大城市、第二大城市分布位置以及台湾的本地民族高山族。,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任务2通过阅读教材图文材料,结合小组探究,从农产品方面列举出宝岛有哪些美称,并能解释其原因。首先教师用动画、和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由教师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台湾岛独特的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通过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等台湾降水量分布
图,展示出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达8409毫米。总结出台湾属于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6/9在台湾省地形图上,通过动画的
形式给同学展示出台湾的河流长度短、落差大的特点,这主要是台湾省独特的地形地貌造成的。另外,受气候影响,台湾河流具有水量丰富、汛期长的特点。台湾省独特的自然特征造就了美丽的台湾,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主要是图文资料为同学展示美丽的台湾。接下来教师展示台湾岛农矿产品分布图,让学生初
步了解物产丰富的台湾。主要农产品有稻米、甘蔗、茶叶、亚热带水果。主要的矿产主要有铁、铜、煤、石油、天然气等等。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讨台湾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自然原因。课堂活动:将同学们分为两组,通过小组讨论展示讨论
成果,互相评价,最7/9后由教师总结。A组:台湾因物产丰富而享有盛誉,请你解释它们的含义。B组:收集资料,说说这些美称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成果展示交流:A组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台湾岛盛誉的含义进行解释之后,我们还对台湾美丽的物产以
图片的形式给大家展示。成果展示交流:B组台湾的这些美誉均和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相关。接下来我们对这些美誉的原因进行分析:东方甜岛:盛产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海上米仓:水热资源充沛,土壤肥
沃,水稻产量高,品质优水果之乡:气候多样,水果各类多,产量大兰花之乡:台湾多兰花,主要是气候适宜植物王国:气候终年湿热且植物数量大,山地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岛拥有自热带到寒温带的多种多样的植物8/9<<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评价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该教师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对知识目标进行了量化要求,思考、动手能力、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握,所体现,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
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
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视频“乡愁”为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四、从教学方法
的手段上分析1、利用学生兴趣浓厚的诗歌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加入“水果选择”等元素,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口味,又满足了课堂教学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目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掌握。2、老师讲
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2、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
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概况、地形、气候、与自然资源、经济和主要城市等教
学内容涉及到的地理概念,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理解。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3、要注意精讲精练,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果。9/9教学的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分小组自学互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信息交流中,收获新知,体验情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时学生的默契配
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是拓展题的讨论,学生迅速的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使课堂节约了许多时间,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展示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我在教学中利求做到以下几点:1、紧抓新课程核心理念本节课教学过程
,创设的各个问题,都是面对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如通过电脑画面展示内容,分析台湾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台湾农作物与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原因。学生在分析回答问题时,难免有错误,或者不全面。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正确的观点,教
师要赞同,对学生暂时失败和不足之处,教师可热情启发,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请其他同学帮你想一想。这样使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正确把握师生角色与合理补充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师生角色在某种
意义上更加接近,也就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教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要把握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补充相关内
容。如本节教学设计中,根据台湾工业发展相关知识,增加了大陆与台湾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意义相关内容,学生明白这一节课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如何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使学生达到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学习达成目标。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
分组完成研究性课题,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查,进行协作学习,感受与他人的讨论、探究和乐趣,体会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而且有利于鼓励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1)台湾的主要城市信息给予的太少,台北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北还是一片沼泽地,现在已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城市,也是台湾省的省会。以此表明西部发展历史悠久,并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2)在对台湾的海
陆位置,自然环境练习题训练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同时授课时,教师说明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如果不说明情况,学生很容易误会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因为地理形图上显示出台湾岛上有很多条河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有一个新的感知,将会有助于我今后的思品学科教学活
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