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4)页,3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
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一、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
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二、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
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
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
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图片,师生共同欣赏祖国美丽风光。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一、地理差异显著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方面都有哪些差异。1、自南往北,气
温有何变化及其景观差异。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有何变化及其景观差异。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有何变化及其景观差异。4.说说祖国各地在人文方面都有哪些差异。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①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
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②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③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④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我国传统民居……;饮食……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活动:比较图5
.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三、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2)这
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涉及哪些方面?(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请看第六页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1)界线A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降水)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2)界线B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即气候)该界线与什么山脉、河流分布大体一致?(秦岭、淮河)南、北方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北方地区为温带
半湿润气候,南方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3)界线C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地形和地势)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