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反思-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docx,共(3)页,16.46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3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后反思本节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组内老师们大量的讨论研究,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
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导入新课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以十几年前河南省考古学家的《考古大发现》视频导入,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部分,分为三大板块。一、乡村与城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依据景观图和生活体验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并列表格得出结论。从而达成了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乡村与城市的主要差异。二、聚落与环境本环节教师从
聚落的发展条件、分布、形态、建筑外貌四个层面,引导学生分析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形式新颖,有较强趣味性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一、“我来规划”——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条件。提供给学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在图中规划房
屋并解释原因。活动方式:学生前后位四人一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展示。学生在设计房屋,阐述原因的过程中,自主生成得出结论,了解早期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水源、资源、交通等要素的关系,效果较好。活动二、“我来设计”——理解建筑外貌与环境的关系。
提供给学生一处热带雨林景观图,配以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组织学生为该地区设计一所房屋,画出房屋草图,选出几位同学的作品上台展示,说出设计理念。此活动学生拿出画笔,形象生动的展示自己的房屋,并能从材质、窗户、屋顶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建筑外貌了解了当地
的自然环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三、发展与保护本部分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1、身
边消失的传动聚落。通过播放《济南老火车站》录像,使学生认识到济南老火车站极高的艺术价值,现在消失了,令人十分惋惜。2、身边现存的传统聚落及出现问题。通过济南曲水亭街、芙蓉街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芙蓉街出现的问题,思考治理措施。前两个环节学生理解了对于消失的传统聚落不能再犯
相同的错误,对于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它。3、保护传统聚落是全中国、全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欣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文资料。(水城威尼斯、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故宫等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保
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了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应从活
动设计上多下功夫,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更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