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DOC
  • 阅读 9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968.500 KB
  • 2022-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6)页,96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通过分析河流在长江

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的比较、分析,在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特征的过程中,巩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2.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认识

区域的学习方法,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2.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热身:播放《江南水乡》视频。2.导入新课:出示苏的繁体字“蘇”,提出

问题:“蘇”的结构组成,你能联想到什么?(二)任务驱动,导学达标:任务一:按图索骥——定位长江三角洲【教师】多媒体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的什么位置?范围大致包括哪些省份?【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PPT内容及板演,循序渐进,明确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过

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样的位置,他的地形、气候又是怎样的?如何能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呢?任务二:图说图话——探因“鱼米之乡”【教师】多媒体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据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PPT内容,通过“自主分析——同桌交

流——讲台展示”,分析问题,生成结论。以下为教师出示的PPT内容:(设计意图:课前观看《江南水乡》视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侬软语,鱼米之乡。”感悟江南水乡,人间天堂之美。接着,以识文辨字“蘇”为切入点,自然

引入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任务三:动手动脑——评价“江海之利”步骤一: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区域优势教师播放视频《“长江港:依托‘黄金水道’深化长江战略”》;并提出问题:重庆的货物如何运到上海?从

上海又运去了哪里?学生观看视频,获取信息。根据视频内容,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步骤二:手脑结合,绘制货物流转图学生根据步骤一的结论,在中国地图中将视频中提及的货物流转方向绘制出来,请一名同学上黑板作图,其他同学,在学案中完成任务。最后师

生一起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生成结论,完成知识结构图。步骤三:横向对比,突出长三角区位优势设计意图:以地图为载体,从自然环境入手,学生通过的读图、析图,归纳“鱼米之乡”的成因。通过活动,

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掌握分析的一般方法。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我国位于“江海交汇之地”的三角洲,除了长江三角洲之外,还有哪些?2.为什么黄河三角洲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水运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呢?学生根据图文资料,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生成结论。承上启下:得天独厚的江海之

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你知道除了提供航运价值,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还有其他价值吗?任务四:对比分析——认识河流作用步骤一:认识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已有

知识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步骤二: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教师首先播放视频《都江堰》,学生在观看视频认识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1.岷江对成都平原

发展的利和弊。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步骤三:对比分析,河流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学生在前两题的基础上,概括河流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掌握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视频的介绍,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

,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货物流转图,具体认识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最后,学生通过与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更加突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海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层

层递进的方法,突破重点,且学会举一反三的分析问题。步骤四:活学活用,分析淄河对淄博地区发展的影响任务五:知识盘点——绘制结构图步骤一:分工合作,绘制知识结构图学生以思维导图或结构图的形式,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请一组同学上黑板分工,合作绘制,其他同

学在讨论的基础上在学案中完成绘制。步骤二:学生讲解,完善知识结构图请在黑板上绘制结构图的同学,讲解结构图绘制的思路,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绘制的结构图,提出意见,补充完善。步骤三:教师点拨,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步骤一了

解全班同学对“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理解情况,对已学知识的储备情况、运用能力。接着,步骤二在观看视频《都江堰》的基础上,分析岷江及其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影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在认识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进一步完成任务。步骤四

通过引入乡土地理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符合课程标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当堂检测,巩固收获:请学生完成独立完成学案中的自我

检测内容。当堂检测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2.读图完成题目。(1)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提供了_

_________,同时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的________。(2)图中甲___(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是________(3)读“长三角地

理位置示意图”,试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板书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完成知识结构图的绘制。利用结构图,构建本节知识体系,能够条理化、直观化地反映教学内容,有助于突出重点,体现知

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存。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