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10)页,30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
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
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4.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
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5.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教学难点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四、教学策略充分运
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请大
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注:认读包括两部分,学生认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一)优越的自然
条件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她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
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
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左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探究以下问题。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设计意图:落实课标
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探究活动三:地形与河流关于建都条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注:教师可以适当地解读: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在低地
时,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下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
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势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无水患之忧
,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最佳注解。(师:当然,北京作为古都的有利条件还可以从安全、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探讨。)板书:一、优越的自然条件1.依山向海的地
理位置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3.地形与河流课堂小结:随着北京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发展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和良性互动,如何使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1.搜集资料,
说明北京现代化发展的成就。2.搜集资料,说明北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矛盾。七、教学反思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本节内容并没有像一般区域地理那样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为切入点,试图从古都有利的
自然条件出发,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从而承载课标中“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的要求。这种编排,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但也同时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应的资料,创设探究
的情境。除“自然环境”以外,北京的“历史传统”“城市职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多以感性知识为主。看起来很简单,几乎没什么可“讲”。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观感性的材料,由学生去感受、归纳、总结,就成为必然的选
择。课标中对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认识区域”中的“环境与发展”部分,这本身就隐含着“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这一节不是纯粹的环境教育课,通过认识北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建议并通过彼此碰撞交流获得相应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必须达成一致。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分析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是这一节我们要让学生达成的重要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