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学情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doc,共(1)页,2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4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形和地势》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准备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疆域与人口等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顺理成章,而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它既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
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又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可以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过了世界地理,学习了各大洲、部分区域和部分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地形特征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
础,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地形地势特征评价方面还需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培养。二、学生学习难度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储备了世界
区域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是中国自然环境开篇的第一节,在学习时,抓住区域共性特征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即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联系,把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预计95%的学生能够当堂掌握。山脉、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要想完全掌握,对于60%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设计了绘图、填图、抢答等环节,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在之后的章节的学习中,地形的分布还将与气候、河流等许多要素的分布相互交叉重叠,所现在打牢基础很重要。当然,山脉及地形区的名称不要求学生一次性记住,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大,它们还会反复出现,继续得到强
化。地形对当地民俗的影响,不少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三、课前或课外学习准备1、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2、预习: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找出主要的地形区3、上网查询不同地形区的视频。中国的地势、地貌、地
形4、下载观看《地形与地势》微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