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2《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版.docx,共(5)页,21.04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85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真实的生活、贴紧学生生活思想实际也是增强政治认同、提升法治素养、理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
公共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二、学情分析:(一)学前对学习内容的评估:我校是一所公办的学校,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物质条件比较丰富,但家庭教育不到位,学生日常行为比较偏差,精神追求比较缺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理解不深,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行为
上却很少付诸实践,学生观念上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做人要诚信、部分同学不愿意做作业,存在不少同学有抄作业的现象等,但是做不到知行统一。(二)学前对学习方法的评估: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生活和道德与
法治基本素养的培养,学生有初步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但个人小组成员的合作参与程度较低,实践分析能力还不够高。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七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认识自我”。本单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成长中的我
”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本框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培养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还要做到“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
中做出正确选择,教师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二)教材内容分析本框《青春有格》由二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目是“行己有耻”,需要教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教学暗线,在本目的教
学中,“羞恶之心”“底线意识”“自控力”是三个关键的教学点。第二目是“止于至善”,教学中可以从具体事例出发,探讨社会需要小善、需要大爱,崇尚大爱是人们内心的追求,也是能够做到的,引导学生如何达到“至善”,积善成德、学习榜样、自省和慎独等,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握的关键点。(三)教学目标确立依据以上学
情和教材地位作用的分析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省察和榜样力量的影响,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青春态度,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认同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力目标】通过自我省察,师生
互动、生生对话,使明白要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知道要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选择。【知识目标】知道自尊、自爱对青春成长的意义;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教学难点:1.知道“行己有
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2.有关格言的理解。四、教法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顺应学生先具体后抽象的学习心理特点,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我选择了这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合作中探究知识,小组成员取长补短。2、活
动探究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省自生不足,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情境,一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
学习兴趣,二是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从而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全面分析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辨证分析中重新构建知识。五、预设课时
:一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ppt课件七、教学预设过程教学环节环节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预设问题预设结论设计意图时间导入新课(2分钟)学生新闻播报及点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校园欺凌问题引导学生点评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培养学生
媒介素养,引出新课。3分钟第一环节:课题引入学生在黑板指定格中写出“青春有格”四个字引导学生说出写了青春有格四个字的感悟,解释书本格言,解释行己有耻内涵。青春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定,引出“行己有耻,止于至善”3分钟第二环节、谈一谈,
列举你认为有耻的事情1、在社会2、在学校3、在家庭步骤一(一)请列举你认为身边有耻的事情1、在社会2、在学校3、在家庭分小组列举出学生自己认为身边有耻的事情引导学生说出身边可耻的行为,同时列举一些法律规定、传统美德等要求。你认为身边有耻的事情1、在社会2、在学校
3、在家庭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培养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的素养,引出“行己有耻”的要求,突破重点难点。7分钟步骤二:(二)想一想:增强自控力方法大比拼步骤三:引导学生说出知道“行己有耻”的要求小组代表回答小组代表回答全班分成七小组,请各
小组从第一部分有耻的行为中,列举一些增强自控力方法大比拼,范例:我选的是考试作弊。方法一:联想后果法具体做法:考试作弊→不能真正掌握知识→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没有好的未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列举一些增强自控力方法大比拼,想想同学找到的方法是否
可行,是否有效?行己有耻要求:①“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学会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②“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③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
断增强自控力。6分钟4分种过渡预设我们认为可耻的事情不能做,违背道德与法律事情不能做,到底什么事情可以做呢?第二环节:图片回放2016年11月114中学全体师生为初一(4)班患病学生捐款、关心的照片引导学生回想善的行
为问题一:同学们现在还有和许耀铭同学联系吗?通过学生回归亲身所做善事,从而激发学生善的向往,使学生明白从善是没有止境。2分钟第四环节:榜样力量观看视频(2016年十大感动人物吴锦泉)谈谈你的感想步骤一:观看视频步骤二:学生谈感想步骤三:
探究与分享p31认真观看,思考问题辩证分析观点一、观点二提问提问看完视频你最想说什么?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止于至善的要求:1、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至,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2、善于寻找
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3、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4、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通过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善举。通过学生分享感想,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理
解止于至善需的要求价值引导,引导学生要修身为本,先修身,再兼济天下,二者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14分钟第五环节课后作业三月学雷锋月的计划表要积极践行布置生活化作业不但能使课本理论知识得以更好落实于行动,达到知、性统一效果,而且
起到了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1分钟小结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知耻向善板书设计: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
能逾越。知耻向善【教学反思】(1)对课堂的把握方面:本课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对学生来讲都是身边的事,但是学生并不在乎,所以课堂上要重于通过运用语言、课件设计、活动探究、视频展示等各种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达到期望效果和目标。(2)对教材的把握方面:通过设计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活动去理解教材的观点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延伸思考,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整合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公共参与能力。(3)对教学评价的把握方面:本课内容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
评价方式均为“纸笔测试”,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较多的体现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现象和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感受、看法,通过导学互动,完成老师预设的问题培养纸笔测试
能力(4)自我反思方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立足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实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努力的方向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