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综合性学习试题汇编课件.ppt,共(29)页,958.523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73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积累与运用之综合探究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白敬学语文课程标准◼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
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2005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9.在沈
阳站你遇到了一位外地来沈阳的叔叔,他向你打听去外文书店的路,你该怎样向他介绍呢?请根据下图提示,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3分)答案:(叔叔)你(您)顺着中华路向东(前)走,到太原北街向北(左)转弯,在中山路和太原北街的交汇处就是外文书店了。或
:(叔叔)你(您)沿着胜利大街向北(前)走,到中山路向东北(右)转弯,在太原北街和中山路的交汇处就是外文书店了。2006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8.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图2是你班尚未完成的板报,请
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等。材料一:乐山大佛是峨眉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迄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材料二:“夏之韵”诗文朗诵比赛于2006年6月6日在××中学落下帷幕。材料三: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材料四: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
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上面四则材料,不适合选入板报的是哪一则?请简要谈谈理由。(2分)(2)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写在下面方格里。(书写要求规范、工整)(2分)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下联:□□□□□□□□2006答案◼8.(1)
材料二;材料二不属于文化遗产范围,与所办板报主题不符。(2)示例:游故宫品华夏文明2007年◼6.综合探究。(5分)◼材料一为见证和记录世界最高峰的冰川消退情况,2007年4月20日,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奔赴喜马拉雅。下面是他们带回的两幅图片:◼材料二近40年来
,随着气温升高,中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55%。◼材料三西藏自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60年间,共有13个冰碛湖发生过15次◼溃决,形成巨大泥石流和洪水灾害,给当地人民
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2000年6月10◼日,易贡藏布发生特大溃决型洪水,使川藏公路全线中断,冲毁通麦大桥、解放大桥等桥◼梁lO余座,公路50余公里。在下游的印度境内灾害更重,特大溃决型洪水造成30人死◼亡,100人失踪,50
00人无家可归,20座大桥被毁。◼(1)综合上面三则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2分)◼(2)“保护我们的水源,停止全球变暖”代表了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队员和藏民的心声,请围绕“阻止全球变暖”这个内容设计一则富有感染力的宣传用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2007答案◼
6.(1)全球变暖(使冰川消退),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害。(2)示例:1冰川是淡水的宝库,控制全球变暖事关你我他。2你珍爱生命吗?请加入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列!((1)变暖、危害各1分;(2)内容2分,修辞1分)2008年◼7.综合探究。(4分)◼材料一:下面是在抗震救灾前线拍摄的一组感人画
面,题为“牵住你的手,牵住希望”。◼材料二:央视2005年春节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圣洁华美,震撼人心。其寓意是:“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伸出
来帮助你。”◼材料三◼手是可以触摸心灵的:手足情深、心手相连、携手并肩……◼手,除了取物、握手、传递,灵魂也也◼——选自《人生哲理茶》◼以上三则材料,触动心灵,引人遐思。请理清你的思路,补全下列各句,使其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伸出手,;◼伸出手,;◼伸出手,;2008答
案◼7.(4分)示例:伸出我的手,擦去你脸上的忧伤;伸出你的手,给予我生存的力量;伸出大家的手,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内容3分,语言1分2009年综合运用◼汉字在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2009年◼8.综合
探究。(4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早在6000年前的彩陶上的有规则的简单符号就已经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
文、篆书、楷书等演变过程。◼材料二:◼汉字在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材料三:◼下面是《中国教育报》2009年对某地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写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
料二的内容,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补全下面的句子。(2分)◼横竖撇点折,书九州丰采;◼,。◼(2)从材料三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分)◼答案◼8.(1)示例:篆隶行楷草,写华夏春秋。(2)现在学生书写能力较差;我们要重视汉字书写。书写情况份数、
总份数字迹辨识不清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字迹工整字迹漂亮4061411632010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8.综合探究。(4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材料二:◼2009年7月27日,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孟子的名句:“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以此来比喻两国的任务是探索一条可持续交往、通向未来的道路,并期盼即
使以后出现了分歧,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材料三:◼法国人学习中文情况统计表◼项目数字年份选修中文学生(人)教授中文学校(所)中文教师(人)2004年93281321352009年25687485388数据来源于法
国《现代价值》周刊网◼(1)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下联:◼(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
,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2010年(1)◼8.综合探究。(4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材料二:◼2009年7月27日,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孟子的名句:“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以此来比喻两国的任务是探索一条可持续交往、通向未来的道路,并期盼即使以后出现了分歧,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材料三
:◼法国人学习中文情况统计表◼数据来源于法国《现代价值》周刊网项目数字年份选修中文学生(人)教授中文学校(所)中文教师(人)2004年93281321352009年256874853882010年(2)◼(1)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
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下联:◼(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答案:8.(1)示例:品王孟寄情碧
水田园;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2)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美国和法国人)的喜爱和重视。(或:汉语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2011年第8题综合探究。(4分)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收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上古
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二:“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
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答案:(1)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2)示例1: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2: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文人墨客的梦中。2005—2011全国中考综合性学习涉及内容和类型综合性学习内容包
罗万象,一般是确立一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主要的考查方式有:◼1、与著名阅读结合起来,设计调查方式,写出调查结果,介绍名著内容等。◼2、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介绍家乡名人,关注家乡建设,彰显城市精神。◼3、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劝说、辩论。◼4、围绕某一名人进行
系列活动。具体题型如下:◼1、信息提取与概括◼2、活动策划◼3、材料探究◼4、图表转换◼5、广告标语设计◼6、传统文化◼7、其他综合2005——2011年沈阳市语文中考之综合性学习市教研员对2011年综合性学习答题情况的分析【设题意图】今年的综合
探究有两种导向:一是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七下主题探究学习《桥文化》,九上主题探究学习《神话》,九上写作《月光下的遐想》。)【考生误区】1.不理解题意,审题能力差。第
8(1)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探究结果。有些考生没有关注到“综合”这两个字,只是分别概括了这两则材料。2.概括能力差。第8(1)题,概括能力差表现得最明显。有些考生不会概括内容,近乎于把第一则材料的内容又
抄写了一遍。3.不针对材料归纳第8(1)题,本是围绕着“月文化”的材料。4.错别字、病句多5.字迹潦草,,勾抹严重,有些字难以辨认。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审题不清,抓不住问题的主干,马虎不认真,还没看清要求就急于答题。2.概括要点不全面。3.平时学习语文不扎实。4.写完的句
子,没再仔细检查一遍。专题探究考查◼专题材料探究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表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专题探究考查要求同学们能获取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并且能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专题材料探究题往
往以课程整合为基点,强调学科渗透,强调文学、文化素养的积累,强调生活体验,强调自主表达、创新思维,强调对材料的分析整理等实践能力。题型分析:◼专题探究题一般以一个材料或一则新闻事件作为题材,或者提供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专题材料(专题材料呈现方式有文字、表格、漫画、徽标等),通过问题带动探究。专
题探究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同或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题目考查范围较广,包含信息量大,侧重于探究,考生须熟悉探究的每个过程和环节,最后把探究的观点或规律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专题探究题内容涉
及社会热点、人物、成长体验、传统文化、节日、读书等。◼积累重在运用积累为前提,运用为目的综合探究材料新颖,关注人文内涵、语文韵味探究性试题的易误处有些考生不能通盘考虑,只答一半,回答失之片面。或者不能深入地比较、探究只写出材料的浅层意思。探究性试题答题要领认真品读每一则名言,先将自己的概括写下来;
然后求同存异,予以分析概括。◼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读题时,一定要仔细,弄清楚题干要求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表达方式的要求,修辞手法的要求以及字数的限制等。◼第二步:阅读材料,捕捉信息。首先要整体感知有关材料,把握住一个大的主题和方向
。然后按照题干的内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信息筛选标准,淘汰非相关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有用无用、主要次要,把针对专题的信息筛选出来。◼第三步:比较归类,整合信息。根据试题要求,比较辨别,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隐性信息,则要思考
提炼。整合信息往往和对材料理解的正确性、全面性紧密结合。对材料的思考理解愈到位,探究也愈深刻。尤其要注意找准概括的角度,要点提炼的切入点和归纳点要与试题要求一致。◼第四步:依据题干,规范表达。首先表达的语言要准确,
不能出现语病;其次,要用合乎试题风格的语言重新组织探究结果,保证所答语句合乎题目要求,简明、通顺、全面。探究性试题解题思路:在解题的过程中,专题探究题一般遵循下面的步骤。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
龙椅”,在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云,字子龙,称“常山赵子龙”。更有地名:龙口、龙山、龙岗,还有龙首山、龙首关、龙门山等等。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庆祝
节目。“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易经》的不同卦象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材料二:在当今世界上,提到“中国龙”,“龙
的传人”,人们也都知道是指“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华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命名为“龙芯”。材料三:2012龙年生肖邮票被指“凶神恶煞”引发热议,不少邮迷网友发帖表达了自己对这枚新龙票的异
议。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建议将中国龙的英文译名从Dragon改为Long,原因是西洋的龙在西方文化中是具侵略性的恶魔,会引起西方人的错误联想。遭到网友的一片声讨。2009年大熊猫“团团”、“圆圆”落户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
热烈欢迎,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最新标志和“友好使者”。于是,上海电视台《头脑风暴》主持(1)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班要开展一次“中国龙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龙
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任何建议和设计都应该以尊重人民的民族感情为本。(2)示例:走进龙的故乡,领略龙的风采。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2009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城
乡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迅速,很多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超过50%。资料显示,1987年,在老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只有16.7%,2000年上升到26%,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0%。而在农村,随着年轻人口向城市转移,老龄化进程比城市还
快。◼材料二、记者在湖南省常德市就“空巢老人”问题采访时了解到,两年前,常德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81岁的老人从自家二楼阳台跳下,头部受伤,左手粉碎性骨折,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部位,无生命危险。北京市回民医院曾对北京某街道的“空巢老人”生存状况
做过调查。此次调查的有效调查对象共855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1%(753人),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疾病的占31%(265人),同时患有3种以上慢性疾病的占15%(128人)。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
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材料三、2011年02月10日春节期间,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同情,这是江苏省南京市一位名叫王绍铭的老人,在网上晒出的写给海外留学春节未归孩子的家书“……除了遥远的回忆,我
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14年前。我的床头,还摆放着你儿时的黑白照片,那是你小时候我们一次次带你上玄武湖留下的印迹……”(1)请综合上述四则材料概括“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2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1年,在全国召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
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民政部将试推“以房养老”。简要谈谈你怎样看待此项养老举措?(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
的责任,请写出一句尊老的名言(1分)答案:(1)肉体上:病痛缠身;精神上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缺乏关爱和照顾。(2)“以房养老”解决的是生活、医疗费用等经济问题,解决不了老年人精神孤独的问题。还忽视了儿女在赡养义
务中还应履行的照顾义务。(3)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立足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聚焦》综合性学习——《尊老爱老敬老——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全国中考综合
性学习汇编◼2010年全国中考综合性学习汇编◼2011年全国中考综合性学习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