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PPT
  • 阅读 8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4 页
  • 大小 524.000 KB
  • 2023-06-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课件.ppt,共(54)页,524.0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72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厦门外国语学校邹春盛f2323f@126.com第1页,共54页。摘要:重点讨论阅读文本、教学文本、考试文本的区别。阅读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交流,文本的长短是由作者决定的,没有字数的限制;教学文本是在教学的现场,师生共同参与解读文本;考试文

本是由命题者选定阅读材料并按照有关要求命制考题,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里由考生完成阅读和答题的一种文本。要通过“以文解文”和识文辩体来解决答题规范和文体意识的问题。第2页,共54页。2011年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高考结束后

原作者林天宏提出质疑和讽刺,他在自己的微博中爆料,并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第3页,共54页。作者林天宏在好奇之下做了一遍,结果15分的题目也只能得七八分,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

”第4页,共54页。无独有偶,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此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周劼人在她的“新浪博客”中这样写道:第5页,共54页。“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

。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第6页,共54页。当然,明眼人都知道,周劼人是在讲假话,也许根本就没做题,因为按照

评分标准,多项选择题五选二,满分5分,答对一项给3分,所以只有0分、3分、5分三种可能,不可能只拿1分,不知周女士是怎么改出来的。第7页,共54页。以上的种种批判指责,流于随意、偏激,除了有媒体炒作的因素以外,还与作者本人不了解考试文本的特点有关。以下文字,我们就重点讨论

阅读文本、教学文本、考试文本的区别。第8页,共54页。一、阅读文本到考试文本——文字的限量性和命题者的介入性第9页,共54页。阅读文本是作者和读者的直接交流,作品的长短是由作者决定的,没有字数的限制,当然,读者也

可以有所取舍:阅读可以是为了消遣娱乐,也可以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走马观花、信手拈来,或者精读深研、终生受益。第10页,共54页。而考试文本则不是这样的。限于整份卷子的阅读量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文言文和论述类文本的字数不超过1000字,选考题的文本不超过1500字;再者,选考题

还要考虑两类文本的长度大体一致,以利于保证两道题的等值性。第11页,共54页。例如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的《阿庆》是文学类文本,含注释1036字,为了和它的长度基本一致,就把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由原来的2188字删节成1055字,少了一半的文字量。由此可见考试文

本的第一个特征——文字限量性。第12页,共54页。相对于阅读文本,考试文本的第二个特征是命题者的介入性,读者(这里指特殊的读者——考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答题。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就有了命题者的介入,当然,这种介入有时确实显得有点蛮不讲理第

13页,共54页。既然有了命题者的介入,对于文本必然就有不同的理解,呈现的题目就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色彩,当然,命题者对作品的理解要力争贴近原作,要谨防那种“原文的主旨不是被阉割、遮蔽,就是被拔高和强加”①的现象。第14页,共

54页。还是以《寂静钱钟书》为例,设题者认为“寂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的“格调”,与之无关的内容就做了删节。第15页,共54页。为此文本的指向性就更为明确了,从钱钟书为人和治学的角度紧紧扣住他人

生“寂静”的特点,也是他人生的格调,明乎此,考题“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第16页,共54页。二、由教学文本到考试文本——相对固定的时空性第17页,共54页。一线的语文

教师也对语文高考提出诸多的批评,认为题目古板僵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新一轮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多元解读作品是背道而驰的。第18页,共54页。其实这是混淆了教学文本和考试文本的不同要求。关于教学文本,钱理

群老师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了较清晰的论述:第19页,共54页。“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学文本的解读,参与其间的,不仅有作为文本创造者的‘作者’,还有把文本处理成教材(教学文本)的‘编者’,他们都隐藏在教学文本的背后;在教学的现场,则有共同解读文本的‘教师’与‘学生’:这是这四种生命力量

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教学文本解读’这一生动、复杂、丰富的生命运动。”②第20页,共54页。在教学的现场,师生共同参与解读文本,可以形成多种层面的解读。以《荷塘月色》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六期刊登了四篇文章,从四个不同层面解读《荷塘月

色》:第21页,共54页。以上的观点在教师的主导或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获得,可以花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没有规定时间;可以在教室里讨论,也可到图书馆查资料,甚至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题,没固定

的空间。第22页,共54页。考试文本就不一样,必须在固定的空间(考场内),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完成一个文本题目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完成答题,这就形成了考试文本的第三个特点——相对固定的时空性。第23页,共54页。至此,我们对考试文本可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考试文本是由命题者

选定阅读材料并按照有关要求命制考题,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里由考生完成阅读和答题的一种文本。第24页,共54页。紧接着的问题是,考生如何有效地解读考试文本呢?第25页,共54页。一、“以文解文”——答题规范的问题第26页,共54页。陈日亮老师在解读教学文本时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尽

可能在‘本文’里把本文读懂,不必到本文外面去‘搬救兵’”③第27页,共54页。解读考试文本尤其是这样,考生要认真读好文本,在文本中找答案,不能到外面“搬救兵”,不能照搬照套平时记熟的刚刚条条。即使是注重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探究题,一般也不延伸到文本之外,不考感悟、体验之类的题目,如201

0年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这样的题目离文本太远,容易走江湖,不是探究题的主流。第28页,共54页。要在考试现场做到“以文解文”,顺利地完成考试文本答题,首先是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第29页,共54页。1.

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现代文阅读题文字量较大,考生的头脑往往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如果匆忙阅读文本,往往会读了头忘了尾,越读越糊涂。怎样消除这种紧张的状态呢?一者是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暗示;二者要张弛有度,如喝口水、用湿毛巾擦脸、闭目养神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消除疲劳,集中注意力

。第30页,共54页。•2.保证初读的质量。有的参考书提倡考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阅读方法。没有读懂文本,何来整体感知呢?现代阅读学研究告诉我们,75%的信息来自初读。第31页,共54页。•因此,考生在接触

到文本之后,要克制好奇心,先不要去看题目,集中精力,花5—10分钟,把文本认真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把关键句(文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表示作者情感取向的语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总括句)和关键词做一些记号,以便答题时能快速找到采分点。第32页,共54页。其次,是

要有良好的答题规范。第33页,共54页。•回到2011年福建语文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第34页,共54页。•就答题规范而言,作者两次提到“大雨”是在什

么时候呢?回到文本中,考生自然可找到是在开头和结尾。那么起到什么作用呢?只要是经过考试文本规范化训练的考生,大多懂得从结构、主旨、人物几个角度去答题第35页,共54页。•参考答案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

,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道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这个答案是规范、合理的。第36页,共54页。而且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规范,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解读不同文体的考试文本。第37页,共54页。二、识文辩体——文体意识的问题第38页,共54页。《课程标准》和《

考试说明》把考试文本分为三类:议论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教师在指导考生答题时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下面就以几个实例来讨论这个话题。第39页,共54页。同样是景物描写:文学类为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更具形象性;实用类则是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做铺垫,更具真实性。第40页

,共54页。同样是使用修辞手法:文学类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典型的环境;实用类主要目的还是突出现场的真实感和人物的真实性。第41页,共54页。同样是写人:文学类中,散文的写人是为抒情服务的,小说则是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准确概括

人物形象,往往是从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实用类写人,要从原文中去提炼总结观点,是对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的考查。第42页,共54页。即使是同属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和小说,也有不同的答题要求。第43页,共54页。关于散文和小说的主

旨散文是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写实性文体,散文的主旨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的,如以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坚强的性格、菊花象征君子、荷花象征高雅的读书人等,散文的情节并不复杂,常常是两两对比,事不过三,情感变化呈带状渐次展开,为此,考试在初读时用红笔标出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

语,基本上就能把握散文的主旨。第44页,共54页。小说一般都不明确揭示主旨,考生要从作品客观的描述中挖掘出蕴含的主观情感,品味、感悟作品的主旨第45页,共54页。关于散文和小说的人物描写: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人物分为扁平人

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⑥第46页,共54页。散文离不开写人,但他所写的人物性格一般不复杂,就是按照一个

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可借用“扁平人物”来概括散文写人的特点。第47页,共54页。一篇高致的小说,塑造的往往是“圆形人物”,要学会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相对于散文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往往是从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要注意分点概况,不要遗漏要点。第4

8页,共54页。总之,理清考试文本的内涵,可以消除很多误会,也可使命题的指向性更明确,高三语文复习更有效。第49页,共54页。第50页,共54页。第51页,共54页。第52页,共54页。第53页,共54页。第54

页,共54页。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