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必备写景手法17课件.ppt,共(26)页,250.502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64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30/2023古诗词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动衬静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直接抒情细节描写虚实结合使用典故侧面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拟物、对比、排比等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事抒情抑扬赋、比、兴(创作方法)5/30/2023“意”就是指作
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5/30/2023◼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
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
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学习目标: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学习重难点: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⑴、诗
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颔联和颈联。A、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图。B、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梅柳渡过了长江,显示出盎然春意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欢快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C、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萍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D、表达了早春的美景,借以衬托思乡的哀情。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明确:远近结合: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视听结合,有声
有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晴光转绿萍”从视觉角度写色彩,“淑气催黄鸟”从听觉角度写黄鸟鸣叫之声,照应江南“物候新”,点出惊的原因。色彩鲜明艳丽:以“黄”“绿”分别描绘黄鸟、绿萍之色,使画面鲜明艳丽,富有美感更有意蕴。④以乐
景衬哀情:以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美景衬托思乡的哀情。⑤拟人:“渡”以物拟人,“渡”字生动地表现了梅柳由南到北次第开放的迁移。“催”用了拟人的手法,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⑴
、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首联描写了别筵将尽的画面,颈联描写了分别时的户外所见之景。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诗歌借银烛、金樽等意象暗示筵席之精美,借明月、
高树等意象暗示筵席即将结束。都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明确:时空的转换:诗人先写饯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
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是虚的。由眼前“绮筵写到告别之后“山之“绕”,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的。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备注:①写于唐肃宗761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②传说老莱子70
多岁彩衣娱亲③黄牛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明确:①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
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衬托(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小组讨论:除了刚才我们所学的两首诗中的写景方法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手法。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⑵、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⑶、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意象叠加)夸张衬托1、时空角度:时空转换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衬托、白描等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4、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等5、观察角度:远近、上下等5/30/2023◼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正确
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
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5/30/2023◼4、看描景的手法:◼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三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
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比兴手法)◼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应◼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
分析。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⑴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问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在写法上的特点。明确: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
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静中有动);④描画景物的浓淡相宜。5/30/2023◼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正确解答:这
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
写景。5/30/2023◼4、看描景的手法:◼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三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
结合、侧面描写比兴手法)◼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应◼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5/30/2023◼例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
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
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5/30/2023◼例3(2004年吉黑滇川题)◼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
进行分析。◼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5/3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