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印度》素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doc,共(5)页,22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4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印度》素材一、评测练习1.(目标1)下列关于印度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回归线经过印度中部B.印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C.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D.印度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2.(目标2)下列有关印度人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多,
居世界第二位B.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得到有效的控制C.劳动力资丰富,价格低廉是印度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D.目前,印度的人口对资和经济发展带压力3.(目标3)下列关于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年高温多雨B.东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是造成水旱灾害的根
本原因C.全年气温高,但降水量偏少,气候较干旱D.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4.(目标3)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
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能力题:1.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是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航天、计算机软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C.印度农业基础好,粮食产量稳定,每年向国外输出大量的粮食D.印度发展钢铁工业的煤、铁等原料需大量进口2.印度的乞拉朋齐被称“世界的雨极”(世界上降水
最多的地方),现在你能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其降水多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效果分析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
情感。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通过准备研学旅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较为活跃;2.自主分析印度的地理位置,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通过课堂检测第一题检测掌握情况;3.分析人口现状时,通过
温故知新,设置层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印度的人口问题,并通过课堂检测第二题检测掌握情况;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结合学习经验分析印度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探究水稻小麦的分布区,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并通过课堂检测第三、四题检
测掌握情况。5.通过探究印度棉布的产地来分析印度工业布局特点,并通过课堂检测能力题第一题检测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实时检测,课堂实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较理想,部分学生存在读题不清,地理位置记忆不准确的情况,课后采用
师徒结对等方式及时解决。三、观课记录观察要求:仔细对课堂构建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然后做定性评价。观察中心:课堂构建情况观察教师姓名:慕常昭学科地理年级初一班级4教师姓名张媛媛课题《印度》观察点观察记录与随笔1.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导入简洁、明快、要言不烦。2.核
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呈现了主要知识点。3.学生思教师诱导得法,对地图分析细致、透彻;学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层层深入。4.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教师敢于将高难度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但对有些小组的发言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应,则难免会使相关小组的同学感到失望,这在一定
程度上挫伤了相关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观察结论】优点: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善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即时学习状况,张弛有度,既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提供充
分交流的机会。改进建议:更加关注学生,评价更及时准确。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亮点之处: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
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本节课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譬如应该更多的放权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
题,让学生课后去找寻答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