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诗歌鉴赏》(含详解).doc,共(12)页,8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11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诗歌鉴赏》(含详解)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③凫:野鸭。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B.颔联全是名词,
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
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魂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阙,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
,驱遣自如。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边奔放。2.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3.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
。请你说服他。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5.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的颔联
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
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的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
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
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
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
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
,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庆清朝慢踏青(宋)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
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
③饾饤(dòu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姑娘
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D.这
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
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12.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
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归类摘抄批注诗句修辞内容主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1)_______(2)________(3)_______
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对偶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13.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
。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D.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2.“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14.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A.这是一首登高感怀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B.京口曾是东昊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鍪”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
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C.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D.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
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
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16.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A.首句用“杨花”
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
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0.诗歌鉴赏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1.【参考答案】1.C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
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
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
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
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2.【参考答案】1.C2.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
穷。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有诗;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引用了曹操的话,有史;但找不到“经”。故选C。2.本题考查叠词的理解。叠词,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本题要求从韵律、内容上谈理
解。音律上,从叠词的作用回答即可,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悠悠”,上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此处是对上句的回答,因而,又时间漫长久远之意;再从开篇之句来看,作者登上北固楼,那
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而,这里含包括了此人的无限感慨在其中。下文的“滚滚”,也同样隐含着这层意思,所以,如选“滚滚”,据此作答即可。3.【参考答案】1.白日西斜,广阔天涯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
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
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
象。(2)“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龚自珍的诗。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里采用
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2)孟浩然的诗。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
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
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4.【参考答案】1.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①借“不闻”点出木
兰替父丛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开始写木兰准备出征,“东市买骏马……”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
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里并不是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各处去购买马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赏析。“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
儿的声音,包围着木兰的只有溅溅的水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突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身份。5.【参考答案】1.风飘絮雨打萍2.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
要读懂诗意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
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
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
无附了。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大义凌然、无畏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作者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6.【参考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
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
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
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
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7.【参考答案】1.岑参2.(1)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
(2)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3)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3.B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
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2.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题目中的“白雪”,交代了差别的环境背景;“歌”表明体裁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整体来看,诗题还隐含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
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该是“将雪花比作梨花”。故选B。8.【参考答案】1.D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解析:1.本
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
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9.【参考答案】1.C2.D解析:1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2.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
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故选D。10.【参考答案】1.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
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
”,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
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示例: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11.【参考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意思对即可)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
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
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
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结合“角声满天”“半
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
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
”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12.【参考答案】1.白日斜吟鞭东指2.比喻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
私奉献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描写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中西斜的落日和扬鞭向东
挥去,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做动作,故答案①为白日斜,答案②为吟鞭东指。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①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将自己比作落红,将国家比作花。故答案为比喻。
②根据表格对照可知,答案应是诗句的翻译。在翻译时注意“落红”是指飘落的花。③从“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虽然犹如花落般离开官场,但他时刻心系国家,并非从此袖手旁观,而是想要像春泥一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报国,体现出他把自己全身心都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的精
神。13.【参考答案】1.C2.【示例】“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这两句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作者以‘妒’写梅”理解不准确,“妒”是指百花的嫉妒,而不是梅,梅是
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它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一任群花去嫉妒。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零落”“成泥”,写出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
的压力之大。梅的这种遭遇和诗人是很像的。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种处境和梅被摧残极其相似。“只有香如故”,虽说梅
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梅的这种高洁坚贞也像极了作者。作者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梅如出一辙,本词作者以梅自喻、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
志不渝的崇高品格。所以此句正是作者的人格写照。14.D解析:D.有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辛弃疾
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
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故选D。15.【参考答案】1.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2.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
容的理解。《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歌写一个卖炭老人辛苦烧炭得到千余斤的炭,本想着趁着天寒卖个好价钱,以便换来口中食身上衣,没想到却被
宫使蛮横掠夺一空的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2.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意思是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把”“敕”“叱”“牵
”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地蛮横掠夺;卖炭翁辛辛苦苦得来的炭就这样被宫使残暴的掠夺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奈和无助;在至尊的皇帝的“文书”面前,卖炭翁艰难的劳动、心中的希望、运输的艰辛,全部化为乌有,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
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6.C解析: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