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课件.ppt,共(53)页,2.180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7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实验医学的发展向两极分化大型、高效率、自动化仪器、快速度、高通量、系列化模块式组合流水线工作站(Automaton)PC、LIS-高精密度实验室计算机管理-高精确性数据传送系统-高效率化诊疗依据小型、简单化、报告即时性、快节奏、低要求、个体化仪器体积小缩短周转时间(P
oint-of-caretesting)急诊、门诊、手术、监护、床旁服务、非诊疗依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促进、支撑实验医学快速进步先进实验技术现代分析仪器实验室临床病因分析治疗方案矛盾大为突出之间桥梁急需检验医师完成分析数据信息诊断临床型科研型
POC医护其他D-D概述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lasminD-Dimer现代检验医学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治疗和评估监测的依据。•循证医学EBM•证据:诊断、治疗、评估、监测、预防等。因此:检验医学的重要任务
之一1、提供新的理论2、发现新的证据3、建立新的方法研究、生产、整合技术应用于临床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特点1︰新的分析技术和研究目标需要多学科—基础、临床、预防、统计等医学多部门—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监管机
构多技术—工程学、信息学、卫生学、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下完成的工作•特点2︰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生物芯片疾病预防(耳聋)药物开发个体治疗(差异)疾病预防(优生)疾病预防(耳聋)国家安全太空探索农业育种环境监
测食品安全•特点3:参考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必须应对新的变革和跃迁。溯源传递,国家参考品,参考实验室,准确、通用。检验医学为临床提供的检测结果﹙简单概括﹚分为四种:1、未知物质的未知功能2、未知物质的已知功能3
、已知物质的已知功能4、已知物质的未知功能3、D-二聚体一、D-二聚体的概述内源凝血外源凝血凝血酶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交联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s)纤维蛋白原纤溶酶纤维蛋白的单体FPA、FPBFXIIIa凝血酶血浆D—D含量
变化鉴别指标体内凝血状态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ELISA免疫渗透法乳胶凝集法D-D测定方法10种方法全自动血凝检测仪半自动血凝检测仪免疫比浊免疫荧光二、测定方法的原理A.乳胶凝集法被检血浆中D-二聚体与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单克隆抗体相作用
,产生絮状沉淀反应。方法经典︰1983年Rylatt、1986年Elms、第一株DD单克隆抗体第一次吸附在乳胶颗粒上B.ELISA采用2个针对D-二聚体的单抗建立的,以抗原为中心,2种抗体夹心法,并加入辣根过氧化酶的底物以作显色反应1983年Rylatt和Elms建立了
双抗夹心ELISAC.免疫渗滤法﹙挪威﹚•将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测试卡上,血浆由加样孔加入,膜中抗体捕获标本中的DD,•洗涤后加入胶体金标记的DD单克隆抗体,•与被捕获的DD分子结合而显红色,•其显色程度与含DD量成正比,•经标准卡比对或用专门检测计测量可定量测定DD含量。㈠三种方法不同的特点
•乳胶凝集试验简便快捷,适用于急诊检验。只能定性,半定量,敏感性低。常用于S查,半定量结果不理想。•ELISA法敏感精确、速度比较快,可定量分析,常用于成批检测。但操作繁琐、要求较高,不能满足急诊检验需要。•胶体金免
疫渗滤试验则结合了上述2种方法的优势,简单、快速、特异性好,能定量、单个标本均可随时检测。满足急诊检验需要。㈡不同方法的特点1、全自动和半自动血凝检测仪,使D—D检测结果更加精密、准确,特异,具良好的线性关系。但不适合对D—D过高的样本直接检测!会出现阴性结果2.在仪器上有必要设
置预稀释程序及预稀释标准曲线、编程时设定两个D—D实验程序,增加一个生理盐水试剂位。荧光抗体检测法法国梅里埃公司VIDASDD在VIDA免疫分析仪进行,是在酶免疫法基础上与荧光检测相结合,利用现成的单剂量试剂和分析仪中储存的校准系统,对单份样本进行检测。VIDASDD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检测
技术,敏感性高,与经典的ELISA有很好的一致性。对DVT的敏感性和NPV分别是96≈9995≈99相比较缺点为︰速度慢,抽血后离心15分钟,用纸条吸入血浆后,所有步骤由仪器完成,大约35分钟。适合单人检测,不适合大样本。日本Sysm
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mexCA-500半自动血凝仪德国BE公司RackRatar自动血凝仪美国BeckmanCoulter7000全自动生化仪意大利亚特斯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三、D-D指标的临床应用肝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溶
栓药物的应用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
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测定较FDP测定的优点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监测指标而FDP
(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且在原发性纤溶中也升高。因此后者不能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指标。D-二聚体或FDP测定都可作为纤溶活性增强的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DVT、DIC、肾功能衰竭及溶栓疗效判断。理论上DIC时纤溶形成的小碎片对FDP检测法不敏感,而
D-二聚体试验较之敏感。D-二聚体可采用血凝标本(血浆),而FDP是能采用血清标本。后者受血清制备是否完全的影响。FDP乳胶颗粒法3分钟完成试验,D-二聚体胶体金免疫过滤法2分钟完成试验。前者为半定量测定,后者若采用读数仪可与ELISA法比美。•诱发新生
儿DIC的因素•未足月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DICD–D检测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着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因素,与非孕及正常妊娠妇女相比,DD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如不及时处置极易形成血栓倾向。•提
出论点:患者血中DD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DIC时最早出现的!D-D检测与胎盘早剥•检测血清D-D对胎盘早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93%、91%、48%。•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的敏感性尚不足20%
。提出论点:•D-D水平是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快速、有效方法。DIC诊断标准DI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临床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2:诊断需要实验室提供分析指标,≥90%的患者:PLT、APTT、PT、纤维蛋白原含量、3P实验及D-D确
诊。要求简单实用,先易后难。提出论点:后者为首选!D-二聚体溶栓药物疗效的监测指标经过溶栓药物治疗了一周后提示溶栓物药不足D-D含量升高↑D-D含量下降DIC的患者提示溶栓物药达到疗效↓D-D检测与肝病患者肝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其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活了外源性
凝血途径,最终激活纤溶系统导致D-D增加。肝病并发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必须动态观察血浆DD水平,预警!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D-D检测与恶性血液病•白血病患者易并发凝血功能紊乱,可表现为出血、血栓。•白血病细胞释放多种促凝活性物质及纤溶酶原激活物。进入血
中引起凝血功能紊乱所致。•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重要的意义•提出论点:•DD检测可作为白血病患者体内出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诊断的有效指标。D-D检测与恶性肿瘤•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D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
等判断标准。•Masatoshi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D-D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D与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D水平高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提出论点:?!•D
-D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研究发现: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D的联合检测,提出论点: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情发展程度,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提供依据。•D-D检测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冠心病又分
为三组:①急性心肌梗死组②稳定性心肌梗死组③不稳定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人研究组健康人对照组冠心病BA急性心肌梗实验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DD、Fib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2、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D、Fib含量又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3、同时发现:重度病变
组DD、Fib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的结论•提出论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其血浆D-D的含量明显升高,反映了患者体内有血栓形成。血浆D-D检测可以为临床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三、D-D检测的进展•1.D-D和急性主动脉瘤•Sod
eck等研究发现•D-D水平的检测,可以排除急性主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然而:急性主动脉瘤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D-D水平不应作为诊断该病的唯一依据,应结合其他检查共同确诊。D-D检测的进展•2.yengli等研究了血中FDP物和D
D水平对硅沉着(矽肺)病早期诊断的意义。发现:硅沉着病早期FDP和DD水平很高,随着病情的发展,水平逐渐下降,尤其是DD特异性较高作者认为:2项指标有希望用于(矽肺)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大规模筛查有很高适用的价值。即有望用溶栓药物达到早期治疗的效果,将为(矽肺)病治
疗开辟另一途径。D-D检测的进展•3.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患者其D-D水平低于正常者,复发概率很低,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有研究发现:608例无明显诱因、初患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在接受了≥3个月口服抗凝剂治疗,停药1个月后检测D-D。水平异常﹙≥正常D-D水平﹚者较水平正常者的复发风险率高2
.27%。D-D检测的进展•4.血液透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有几种不良反应,包括血栓形成、高黏血症、高血压和潜在的癌变可能。接受血液透析、癌症或化疗引起贫血的患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有严格的用药指征。科研人员:开始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凝血标志物。D-D检测的进展•5.化疗•某项关
于使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栓病的研究发现:•D-D水平高者其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概率大,延长抗凝剂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但这一结论尚需更多的试验予以证实D-D检测的进展•6.据报道多种化疗药和免疫抑制剂均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发现慢性B淋巴
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可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包括D-D、乳酸脱氢酶和转氨酶的↑。•Weitz等发现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重复系统的化疗周期可导致D-D水平↑,•化疗前单独使用肝素可预防此现象。•可监测化疗诱导血栓,此结论还有待证
实。D-D检测的进展•7.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后患者D-D水平↑。•移植后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取决于•食物疗法•移植本身•潜在的疾病•移植后治疗•预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临床上很多疾病伴有纤溶系统的改变,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并认可D-D检验的临床价值,可为
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有效提高救治水平。•敏感性、特异性均已达到临床基本要求,而且操作简便、快捷,不需特殊仪器的定量检测方法学,•在一般的实验室即可开展的技术,•值得推广、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D-D的前景邮箱:cdhujuan163博客:cdhu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