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课件.pptx,共(51)页,3.982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3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上、下行传导束灰质Centralnervoussystem,CNS概述感觉是作用于各个器官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包括1.特殊感觉——视、听
、嗅、味2.一般感觉——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复合觉(顶叶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一、感觉系统痛觉温度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
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一般感觉一、感觉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后角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前角灰质连合中央管外侧部中间带(前后角之间)灰质(“H”形灰质柱)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解剖结构及传导束白质位置
围绕灰质周围长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短的脊髓固有束前索侧索后索分部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自延髓)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感觉传导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各种感觉传导径路简
易图1.深感觉传导径路深感觉传导径路周围突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内侧丘系交叉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肌肉、肌腱、骨膜、关节感受器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前回2
.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浅感觉传导径路周围突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脊髓丘脑侧束前连合交叉皮肤感受器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中央后回3.触觉
传导径路周围突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内侧丘系脊髓丘脑前束皮肤感受器中央后回触觉传导径路•薄束和楔束•脊髓
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上行纤维束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1.三级神经元传导第1级神经元位于后根神经节。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延髓背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
核。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3.经过内囊后肢传导。指骨骼肌的活动,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三、运动系统Ø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Ø下运动神经元Ø肌肉Ø锥体外系统Ø小脑组成1.上运动神
经元(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体,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于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
侧称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皮质脊髓侧束•纵贯脊髓全长•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②病灶对侧:损害水平以下痛觉和温觉消失(交叉
至损伤侧的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三、运动系统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下运动神经元短的脊髓固有束下运动神经元急性严重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开始呈弛缓性瘫痪,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损害严重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
。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锥体外系统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体,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于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1.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
动。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总结皮质脊髓束•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一侧皮
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2.下运动神经元Ø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Ø它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
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骨骼肌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三、运动系统及传导
束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急性严重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开始呈弛缓性瘫痪,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损害严重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偏瘫,上肢屈肌
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呈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体征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硬瘫)(周围性瘫、软瘫)瘫痪分布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肌群为主肌张
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增强、亢进减弱、消失病理反射有无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有,明显肌束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三)锥体外系统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目前锥体外系统的解剖生理尚不完全明了,其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
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前庭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指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亦称基底节(basalnucleus),位于大脑白
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基底神经节(BasalGanglia)基底节组成图基底节杏仁核旧纹状体纹状体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新纹状体古纹状体基底节的构成基底神经节行经内囊的纤维束内囊(internalcapsule)位于
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1.完全性内囊损害Ø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部分性内囊损害Ø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内囊(internalcapsule)
内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束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三偏”综合征(四)小脑系统主要功能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共济失调平衡障碍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四、常见损伤的表现脊髓横断面感觉运动传
导束的排列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发部位及损害表现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发部位及损害表现•脊髓半横贯损害Brown-Sequard(布朗-塞卡尔综合症)综合征:①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后索受损),上
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锥体束受损)。•②病灶对侧:损害水平以下痛觉和温觉消失(交叉至损伤侧的脊髓丘脑侧束受损)。触觉保留(因不交叉的触觉纤维在健侧后索中上行)。•脊髓横贯性损害:该节段平面以下出现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四肢瘫或截瘫(锥体束受损)。各种感觉丧失(双侧后索受损,
双侧脊髓丘脑侧束受损)。大小便障碍和脊髓反射的改变。•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如急性脊髓炎、外伤等,早期首先出现脊髓休克现象: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无病理征,伴尿潴留。锥体束不同部位损伤的瘫痪表现谢谢!练习题1.脊髓后角损伤的
表现?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2.内囊的位置?内囊受损后临床表现?3.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A楔束传导上肢)A.经楔束传导B.经皮质脊髓前束传导C.经薄束传导D.经脊髓丘系传导位于尾状核、
豆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白质传导束损伤后出现: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4.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体征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硬瘫)(周围性瘫、软
瘫)瘫痪分布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增强、亢进减弱、消失病理反射有无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有,明显肌束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5.什么叫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额叶
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6.脊髓半横贯损害的表现?①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后索受损),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锥体束受损)。②病灶对侧:损害水平以下痛
觉和温觉消失(交叉至损伤侧的脊髓丘脑侧束受损)。触觉保留(因不交叉的触觉纤维在健侧后索中上行)。7.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的纤维交叉部位是(C)A.脑桥B.脊髓C.延髓D.中脑E.丘脑8.关于皮质脊髓束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中央后回B.经大脑脚外侧1/5下行C.经内囊
后肢下行D.支配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E.纤维不交叉9.基底节主要核团?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10.触觉传导径路周围突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脊
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内侧丘系脊髓丘脑前束皮肤感受器中央后回10.触觉传导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