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治课件.ppt,共(51)页,2.226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1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增锋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治1主要内容◼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2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是运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由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和丘脑底核、红核、网状结构等组成。◼主要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姿势。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肌张力障碍、不自主多动,如帕金森病、舞蹈症、舞蹈样手足抽动症和扭转痉挛等。345◼锥体外系的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
质—尾状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的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6帕金森病的概念◼PD(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7病
因及发病机制◼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8病理特点◼进行性黑质和蓝斑核含黑色素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丧失(50%~70%)◼路易(Lewy)小体:位于黑质神经元胞浆内,
主要含有a-突触核蛋白、神经丝蛋白、泛素等。9病理生理基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80%~99%)◼该生化异常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10生化病理脑内存在多条DA递质通路,最重要为黑质-纹状体通路左旋酪氨酸TH↓→L-D
OPADDC↓→DA↓该通路DA神经元在黑质致密部,正常时自血流摄入左旋酪氨酸,经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TH)转化为左旋多巴(L-DOPA)再经过多巴脱羧酶(DDC)转化为DADA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11生化病理黑质中DA最后被
◼MAO(神经元内)◼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胶质细胞内)分解成高香草酸(HVA)12生化病理13临床表现--一般特点◼多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逐渐加剧14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进展(65%~70%)◼25%~30%病例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者极少见15主要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初发症状:震
颤最多(60%~70%),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运动迟缓(10%)16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拇指与食指“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节律4~6Hz,安静时出现,随意运动减轻或停止,紧张时
加剧,入睡后消失◼常为首发症状(60%~70%),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唇、舌及头部最后受累17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18临床表现--肌强直(rigid
ity)◼肌强直表现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阻力始终增高,似弯曲软铅管(铅管样强直)◼若伴震颤,检查感觉在均匀阻力有断续停顿,似转动齿轮(齿轮样强直),是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19临床表现--肌强直(rigidity)◼肌强直须与锥体束受
损肌张力增高(spasticity)区别◼被动运动关节开始阻力明显,随后迅速减弱(折刀样强直),常伴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20临床表现--运动迟缓(bradykinesia)◼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使起床、翻身、步行、变换
方向等运动迟缓◼表情肌活动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面具脸(maskedface),流涎21临床表现--姿势步态异常◼站--屈曲体姿◼行--步态异常◼转弯--平衡障碍◼早期下肢拖曳;之后小步态、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摆动消失22临床表现-非运动症状•精神和认知•人格改变•抑郁、焦虑•痴呆•
感觉•麻木和刺痛感•感觉异常:如温热感•静坐不能:感觉不安•嗅觉缺失•植物神经•直立性低血压•胃肠运动受损•膀胱功能障碍•脂溢性皮炎性功能障碍23辅助检查◼血、CSF常规无异常,CT、MRI无特征所见◼高效液相色谱
(HPLC)检测CSF、尿HVA降低◼DNA印迹技术(southernblot)、PCR、DNA序列分析在家族性PD可发现基因突变◼PET或SPECT可发现PD脑内DAT功能显著降低24PROGRESSIVELOSSOFSTRIATAL?CITUPTAKEBaseline22month
s34months46monthsPET显示PD脑内DAT功能显著降低25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存在下列至少2个主征:◼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反射障碍但至少包括前2项其中之一26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无引起继发性帕金森病(Pakinsonism)
的病因,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病毒感染、金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无下列体征:眼外肌麻痹、小脑征、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症状不对称,左旋多巴治疗有效27鉴别诊断---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早◼1/3患者有家族史◼特征是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或服心得安后震颤显著减
轻28PD治疗目的、原则◼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29HoehnandYahr分级1期单侧受累1.5期单侧加躯干受累2期双侧受累,无平衡障碍2.5期轻度双侧受累,后拉试验可恢复3期双侧受累,姿势不稳,独立生活4期严重残疾,仍可独立行走或站立5期无帮助时只能坐轮椅或卧床30帕金森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外科治疗抗胆碱能药物毁损术(苍白球或丘脑)金
刚烷胺脑深部刺激术(DBS)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类制剂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脑保护剂31PD药物治疗作用靶点32早期治疗策略33治疗策略◼首选方案①、②或⑤;若患者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受高价格的药物,则可首选方案③;若因特殊工作之需,力求显著
改善运动症状,或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则可首选方案④或⑤;也可在小剂量应用方案①、②或③时,同时小剂量联合应用方案④。对于震颤明显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可选用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晚发型或有伴智能减退的患者,
一般首选复方左旋多巴治疗。随着症状的加重,疗效减退时可添加DR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治疗。34抗胆碱能药物1967年首先使用作用:对早期以震颤为主的病人有效药物:安坦(1-2mgtid)
机制:乙酰胆碱抑制剂副作用:口干、扩瞳、心动过速、记忆减退、精神症状、尿潴留、青光眼等。禁忌:>65岁/有认知功能障碍/以强直为主者35金刚烷胺(Amantadine)❖加强突触前合成❖激动D1受体,释放DA❖减少DA的重吸收❖抗胆
碱能作用❖与左旋多巴有协同作用❖弱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见效快,药效衰退也快❖用于早期或较轻的病例❖单独用或与抗胆碱能药、多巴类药合用❖用法:50-100mgbid-tid❖副作用:视幻觉,老年人多见,停药消失,下肢网状青斑,踝部红
斑水肿,精神异常36左旋多巴制剂◼金标准:左旋多巴合并多巴脱羧酶抑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症状药物◼机制:补充外源性多巴胺前体◼作用:对各期病人均有效,对运动迟缓和肌强直疗效肯定,对震颤也有效。37左旋多巴制剂◼药物: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帕金宁,息宁◼治疗原则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个体化(根据病人的需求和生活质量),求长效,而不求全效饭前或饭后1小时以后服用38药物副作用短期◼恶心,呕吐◼便秘◼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失眠,不安等精神症状远期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撤药恶性综合征39多巴胺受体激
动剂作用:对早期病人可单用,也可与多巴制剂合用治疗。它不易引起异动症和症状波动,并可推迟和减少多巴制剂的作用。机制:直接作用突触后多巴胺受体。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使用剂量应个体化。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幻觉及意识模糊等。睡眠发作是
值得注意的副作用。40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剂量作用受体溴隐停协良行泰舒达森福罗7.5-20mg/d0.2501.5mg/d50-150mg/d0.75mg/dD2+,D1-D2+,D1+D2+,D3+D2+,D3+41溴隐亭作用:对D2受体有强
烈激动作用,对D1受体有微弱拮抗作用,半衰期长(7小时)。副作用:头晕恶心呕吐,直立性低血压,多动症,精神症状42吡贝地尔(泰舒达)作用: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D2受体,刺激中脑皮层和边缘叶通路D3受体,改善病人智能障碍和情感调和,降低谷氨酰胺和自由基水平,保护神经
元。效果:疗效肯定,对震颤效果好,运动减少、肌强直次之;减少多巴疗法的剂量及副作用用量:单用一般每日3-5片,合用一般每日1-3片副作用: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43普拉克索(森福罗)●激动多巴胺
D2、D3受体,对合并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尤其适用,半衰期长8-12小时,对晚期病人有效。◼最初剂量:起始剂量为0.375mg/d,每7天增加1次剂量:3×0.125→3×0.25→3×0.544单胺
氧化酶B抑制剂作用:对早期病人可单用,也可与多巴制剂合用治疗中期病人。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它不易引起异动症和症状波动。机制:抑制多巴胺的氧化降解,减少氧化自由基的生成。使用:司来吉兰(selegiline),2.5-5mgBID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失眠多见,故
不宜晚上用。45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机制:抑制外周多巴的降解代谢,使血浆或脑内多巴胺明显增加;适用症:作为多巴类制剂佐剂,与左旋多巴同时服用;药物:恩托卡朋(Entacopone):外周制剂
;托卡朋(TasmarorTolcapone):外周和中枢抑制剂,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46中晚期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疾病本身的进展,也有药物副作用或运动并发症的因素参与其中。◼改善症状◼处理运动并发症(症状波
动、异动症)◼非运动症状47非运动症状的处理◼抑郁及焦虑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幻觉、妄想药物因素氯氮平注意粒细胞减少喹硫平◼体位性低血压米多君48手术适应症1.原发性PD2.服用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3.出现疗效减退或副作
用大4.疾病已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5.无明显痴呆或精神症状,无严重脑萎缩手术的方法1.苍白球、丘脑毁损术2.深部脑刺激(DBS)外科手术治疗49●变性疾病,无根治方法●早期患者:合理的DA治疗,可维持数年工作&生活自理能力●晚期患者:全身僵直,卧床不起常见的死因:肺炎、骨折等并发症预后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