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脑积水的内镜治疗课件.pptx,共(38)页,8.411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0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概述⚫定义:脑积水是脑脊液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过度积聚。⚫病因:1脑脊液分泌过度2脑脊液通路梗阻3脑脊液吸收障碍分类⚫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室间孔梗阻⚫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阻塞辅助检查⚫通过CT和MR检查,⚫MRI可鉴别梗
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MR还可显示梗阻部位等情况。脑积水的内镜治疗方法⚫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导水管成形术⚫透明隔造瘘术⚫脉络丛烧灼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主要优势:⚫免带分流管。⚫自然内分流。适应证第三脑室扩大明显,三室底平坦或下疝。桥前池无
明显狭窄或变形。室间孔无明显狭窄或变形。脑室压大于80mmH2O。禁忌证⚫交通性脑积水⚫第三脑室底较厚,宽度小于7mm⚫严重的第三脑室底下疝,造成脚间池粘连⚫有反复出血或感染病史;先天性导水管狭窄;常压性脑积水等应慎重考虑。手术定位⚫通常采用冠状缝前1~2cm,中线旁2~3cm处钻孔,手工穿
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穿刺侧脑室。手术切口的选择⚫参照患者的年龄和头皮情况选择切口。⚫成人采用直切口,钻孔。⚫儿童采用弧形切口,小骨瓣开颅。手术器械⚫多采用硬性内镜⚫冲洗装置⚫专用双极电凝:长杆手柄,剪式电极头⚫专用的活检钳和显微剪刀⚫专用的球囊导管,用于扩张瘘口。手术技巧⚫
入路要使内镜能顺利通过室间孔,抵达第三脑室底。⚫操作轻柔,避免出血。⚫内镜选择第三脑室底常见形态下疝平坦松弛缺损第三脑室底造瘘⚫造瘘口选在漏斗隐窝和乳头体之间。⚫瘘口直径不应小于5mm。⚫需将内镜通过Liliequist膜,观察桥前池情况确保内分流通畅。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处
理⚫术后第1天做腰穿,放脑脊液20~30ml.⚫第2天取半坐位,以利脑脊液循环通路建立。疗效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术后CT和MR改变,MR脑脊液电影可判断造瘘口的通畅程度。⚫约60%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改善,而脑室的大小无改变或变化不明显。第三
脑室底造瘘术后,2/3以上的患者无须再行分流术。术前术后MR脑脊液电影手术并发症⚫瘘口过于偏前,术后可出现短暂的尿崩;⚫损伤乳头体,可引起术后记忆力缺失。⚫瘘口过于偏外,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术中打通Liliequis
t膜,沿着斜坡操作,可能损伤外展神经。⚫50%的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头晕。⚫52%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继发感染。脉络丛烧灼术⚫用于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手术用双极电凝烧灼脉络丛。⚫注意保护脉络丛附着结构,如穹窿、丘脑和海马等。⚫术中用林格氏液冲洗脑室,将烧灼产生的组织碎屑冲出。脉络
丛烧灼前脉络丛烧灼后透明隔造瘘术⚫用于治疗非对称性脑积水。⚫多在三角区入路,在透明隔上无血管区进行造瘘。⚫采用额角入路,在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4~5cm处钻孔。⚫造瘘口直径不小于5~10mm。透明隔造瘘术囊肿-脑室(脑池)造瘘术⚫脑室
或脑池相关囊性病变,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瘘口尽量开大,使囊液进入正常的脑脊液循环,防止瘘口闭塞。透明隔囊肿脑室造瘘脑室内分隔的治疗⚫由各种炎症粘连所致,脑室内分隔形成多腔,脑室系统不规则扩张,治疗较为困难。⚫在内镜引导下尽可能打通分隔,
恢复脑脊液循环。炎症后的组织内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结构较脆,易引起出血。内镜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辅助作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内镜作用是将分流管脑室端置于合理的位置。⚫在内镜引导下置管,避开脉络丛,尖端与脑室壁保持一定距离
。导水管狭窄的内镜治疗选择⚫若导水管阻塞部位长,应采用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若导水管由一薄膜闭塞或阻塞部位短,可采用导水管成形术。⚫肿瘤引起的导水管闭塞,或导水管易发生闭塞,可在闭塞部位放置支架。导水管狭窄导水管成形
术的优点⚫恢复脑脊液通路的生理状态。⚫。⚫有时第三脑室底不宜造瘘。导水管成形术并发症⚫眼球运动不协调⚫Parinaud综合征⚫动眼神经或滑车神经麻痹⚫损伤导水管周围灰质脑积水合并脑室系统炎症⚫脑室系统炎性改变,常伴有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引起的
脑积水,脑室内形成炎性分隔。⚫内镜下可见脑室壁有一层乳白色颗粒状附着物,在内镜下庆大、激素盐水反复冲洗脑室。⚫炎性组织多较脆,新生血管较多,易出血,操作时应小心。脑室系统炎症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