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七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doc,共(6)页,7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1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2.6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行程问题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数学学段:第三学段(七-九年级)年级七年级相关领域数与代数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上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6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设计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
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遵循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
追击问题.学生情况:我所教的初一五班,学生基础较好,上课积极性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在找等量关系时会感到害怕和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本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内容为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格和画线段图的
方法进行探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把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贯穿于课堂的始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方式:探究式、讲授式、小组合作.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学生笔记相结合.技术准备:几何画板课件2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通过指导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标识信息;2.会借助表格、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相等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讨论,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3.通过探究生活实际问题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同时体会数学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一、创设情境二、新知探索三、举一反三四、总结提升五、课堂作业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或者老师上班从家到学校,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坐车,那么你是否了解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你用了多长时间到学
校呢?请结合自己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以上问题中涉及哪些量?这些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答: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用字母表示:s=vt;t=s/v;v=s/t)【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新课,加
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二、新知探索袁老师家访记11、老师打算从家步行去王凯旋家家访,王凯旋迎接老师。已知王凯旋家到我家有400米,老师的速度是每分钟走40米,王凯旋的每分钟比老师快20米。问题:(1)如果两人同时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王凯旋能迎接到
老师;(1)解:设经过x分钟王凯旋能迎接到老师。vts师40x40x3王40+20x(40+20)x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0x+(40+20)x=400100x=400x=4答:经过4分钟王凯旋能迎接到老师。【设计意图】带学生经历读题、标息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将比较零散整理到表格里。能够减少大
脑储存量,降低思考的难度,同时会将得到的信息清晰明了的体现出来.(2)若老师先走1分钟,王凯旋出发多长时间能接到老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完成解答。【设计意图】本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法为找等量关系带来的便利。同时总结相遇问题经常会用到的等量关系是:两人的
路程和=总路程。(3)若老师先走1分钟,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距100米.(3)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距100米.100400S王S师王师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0(x+1)+(40+20)x+100=40040x+40+60x+100=4001
00x=260x=2.6答:经过2.6分钟俩人相距100米。【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画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学生初步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从理解问
题的实际意义,学习建立数学模型。袁老师家访记2vts师40x+140(x+1)王40+20x(40+20)x4老师走后2分钟,王凯旋发现老师的手机忘在了他的家里,他立刻骑自行车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去追老师(1)经过多长时间王
凯旋能追上老师。【设计意图】以家访的问题为背景继续研究追击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解决新一类问题的作用.与学生们共同完成第一问,使学生熟悉用表格找等量关系的方法。(2)他追了一段时间,在距自己前方50米处叫住了老师,此时王凯旋骑了多久。【设计意图】本问与第一问相比增加一点难度,但是
有第一问的思想在里面,既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用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三、举一反三我和李老师在我校400米跑道散步,我俩在同一地点背向而行,我的速度是每分钟40米,李老师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问题:(1)如
果两人同时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第一次相遇;解:设.由题意得(2)我先走1分钟,李老师出发多长时间,我们两个人相遇。解:设.由题意得(3)我先走1分钟,经过多长时间俩人相距100米。解:设.由题意得【设计意图】1.跑道中的相遇问题与直线上的相遇问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经常会用到:两
个人的路程和=总路程。但也有一定的区别,跑道的形状决定相遇的次数不唯一,所以就扩大了思考空间,更加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类比学习,体会知识间的联系.2.根据学生的发挥决定本题是否练习,如果时间不够本题作为课下思考
的问题.四、总结提升知识:方法:注意的方面: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72页,73页。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后,下发学生每人一张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表,要求学生自我并相互评价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收上来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每个学生相应的评价.同时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带,它是容纳学生的技能、观念、兴趣及成就的容器,它记载着学生的成长、进步.此表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对他们学习负责的方式;同时教师也能从此表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切实是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评价量规学
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表评价内容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评价目的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掌握程度是否有疑惑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自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我最感枯燥的内容
是什么?为什么?——自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我的教学设计是《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行程问题》,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借助列表格和画线
段图分析并解决应用问题。列表格和画线段图是今后解决应用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设计时,我分别从几个方面作了精心策划:1、联系生活,以我(数学老师)到课代表家家访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把在路上出现的行程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
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与新知的学习有了很有效的呼应。2、以学生从家接老师为切入点,有效的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相遇问题),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索。去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在
整个设计中不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加强了变式训练。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64、大多数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困惑是不会找等量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特别指导学生利用表格将零散的信息系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