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浙人美版】三年级下册《16 奇石》教学设计1.doc,共(2)页,3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01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奇石教材分析作为衢州的孩子,赏石并不陌生。在衢州大地上,有很多衢州名石,如黄蜡石、常山石、开化石、千层石、石笋石等。所以,在衢州,涌现出了大批的赏石爱好者,他们经常在溪边、山中捡石。城隍庙那里有一条赏石交易街,每到周日就会吸引很多的爱好者。
也许孩子的家里就摆着一块奇石,孩子身边就有一个赏石的爱好者。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从衢州的奇石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会了简单的赏石之法,进而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名石,感觉中国博大的赏石文化。对于最后的创作,只是赏石活动的一
个延伸。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造型、色彩、肌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创作时改变单一的绘画,而是让学生尝试使用木炭条、水粉、玻璃等不常用的材料,创造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在创作中体验快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赏石文化,学会从色、质、纹、形四个角度去欣赏奇石,并能用
简单的语言描述欣赏的奇石;能用木炭条、水粉等工具材料画一画奇石。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欣赏、游戏、尝试绘画表现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的赏石文化,让学生加深对石头形、纹、色的感受。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石、画石的活动,增
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能用简单语句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教学难点用记号笔、油画棒、木炭条等工具表现出石头的肌理。教学设计一、初赏石,感受石头之美。1.导入。①师出示一个用布遮蔽的盒子,提问:想知
道盒子里是什么吗?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说说你摸了之后的感受什么?猜出来是什么了吗?②揭开遮布,出示石头。说说你看到的这块石头是什么样的?(从外形、花纹、颜色上分析)看到这块石头你联想到什么?你能为这块石头取一个名字吗?③老师将石头放在座托上,让学生看看石头发生了什么变
化?④回顾赏石的方法:摸一摸质感、看一看色及纹、想一想。2.以小组为单位观赏石头。以小组为单位观赏石头,填写学习单。你们觉得这块石头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你们为这块石头取的名字是。3.汇报交流。4.展示各地名石,让学生感受石头之奇美。图片展示江西菊花石、江苏雨花石、宁夏黄河石、三峡地区三峡石
。展示四大名石图片,说说,它们能成为四大名石的原因是什么?(形巧、色艳、纹异)二、了解赏石文化,感受石头之品。1.赏石历史简介。师介绍:赏石活动始于秦汉,兴于隋唐,鼎盛时期则在宋、元、清。2.介绍历史中米芾拜石的故事。师问:你想看看传说中让米芾下拜的奇石吗?
师示图片。让学生说感受。疑惑:这石头形状奇怪,颜色不鲜,为何会让米芾这么喜爱?3.介绍古代赏石标准:以“丑”为美。观察丑石图片,小组讨论:何为“丑”石?文人赏石的标准:瘦、皱、漏、透。4.感受文人眼中的石头。师
小结:当我们看到石头奇巧的外形时,古人感受到了它抖擞的精神,无萎蘼柔媚之态;当我们感叹于石头独特纹理时,古人感受到了岁月的苍桑,历史的变迁……古人在赏石时,他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赏,更重要的是“心赏”。他们注重的是石之品。试试说说石头都
有哪些“品质”?(坚忍不拔、公正无私、宁静致远、质朴无华、不骄不躁)石之品与文人的性格非常相似,所以常以石自喻。5.欣赏文人笔下的石头。郑板桥的《柱石图》,用笔墨画出了石头的挺拔之姿,借石喻人。三、画石,以实践再创石之美。1.思考:你准备表现出石头的什么特性
?2.师示范。用水粉以压印的方法可表现石头的色彩纹理,用木炭条可表现出石头灵巧的外形。3.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四、评石,让赏石活动再次升华。将石头剪下摆在博古架。欣赏,说说最喜欢哪个,你准备放在哪?五、觅石之迹,感受生活中奇石。寻找奇石的踪迹,谈奇石在生活中的运用。“山无石
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六、听石之音,体验石之无穷魅力。欣赏一首以石为原料的乐器演奏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