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4.docx,共(4)页,16.77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55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
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学情分析: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景与诗情的统一,他们就一定能够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
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目标:认知: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培
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景与诗情的统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古诗及插图,画笔。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诗人们通过诗传达着自己的情感,一直素有诗书画卷般美景的江南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口中诗,手中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江南美景(播放课件)板书课题《诗情画意》二、新授1、好诗常常充满着诗情,好画也常常充满诗意,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上的几幅名家画作
。让学生感受诗与画的关系,感受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小结:画家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境界,准确地表达了诗中的内含,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2、重点赏析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3、出示古诗《悯农》的插图,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4、赏析学生作品《小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并纠正途中不适合的部分。5、请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并体会古诗《黄鹤楼》《画》的意境。小结:每首诗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6、欣
赏学生作品,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格式、步骤、入画点、构图、色彩等知识。三、学生创作1、组织学生交流,拿出课前准备的诗及诗配画进行交流讨论,你最喜欢那首古诗?你想怎样去表现它?并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2、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自己喜欢的诗或
名句配上插图。3、比一比,看谁画的更符合诗意。四、展示评价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3、师点评,从雨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五、总结拓展: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
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不同绘画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六、板书设计:诗情画意创作步骤:一、选诗二、构思三、构图四、涂色五、题诗教学反思:诗是无形的画,画是
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我国古代诗词作品是语言凝炼的精华,用字不多,却寓意深远。本课,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评述,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互相自由交流,学生把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描述的非常清楚,这样一个融洽的氛围,提是高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但课堂教学提问时,没能与学生融为一体。预设的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通过分析、比较,他们体会到了古诗的内容美。揣摩诗意是为诗配图的基础,而且,每个人对同一首古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同首诗,不同的画面,是因为表现诗意
的侧重点不同,目的是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节课时间上比较仓促,学生画纸又大,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画完。在学生创作中,我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子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全班同学都能去
深入地思考和表现本课内一一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