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实录-九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doc,共(3)页,2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3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观评记录一、观课记录: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我们对杨志梅老师执教的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一)学习时间学习时间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课堂观察中,重
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三块,即教师讲解部分、师生互动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在杨老师总共45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用去9分钟左右,约占总时间的18.3%,“师生互动”用去约10分钟,约
占总时间的25%,“学生活动”用去约26分钟,约占总时间的59.7%。(二)有效性分析从这样的一个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杨老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从生活图片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渠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展示和师生间
的交流来进行。她讲解的时间仅为9分钟左右,占总时间的18.4%,师生互动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思考反馈,学生活动时间充足,“学生活动”学生的活动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
完整的知识结构。(三)角色扮演在这堂课中,我看到杨老师把自己的作用始终定位在“组织、引导”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让学
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评课记录: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属于定义课。定义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记忆定义,而应该引导进行观察、总结、类比,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
课时,杨老师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建模、整理、观察中发现、应用中领悟、反思总结上。(一)成功之处1.生活引入,感受数学实效与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杨老师运用学生熟知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数学学习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2、课前预学部分的加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了课容量。杨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前预学,让学生自主温故知新、活动中体验、经历建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课前复习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
生展示过程中有意识的追问为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学习的主人。杨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类比、总结归纳,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抽象、转化、建模、应用、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直观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发现、在“做数学”和“思考数学”,是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分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二)不足之处一、学生展示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过于注重学生展示语
言的流畅性。二、准备欠佳,课件制作水平有待提高,三、学生互评环节过少。四、由于条件限制在让学生板演后,多媒体出现小问题,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