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沪教版(五四制)】四上《15 装饰小瓶罐》教学设计1.doc,共(5)页,1.17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64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单元主题:我眼中的静物课题:《装饰小瓶罐》类别:装饰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呈现弧形及近大远小的现象,能给小瓶罐添加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弧形连续纹样。过程与方法:在尝试与
对比中发现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纹样呈现弧形,并在欣赏与示范中掌握弧形适合纹样的绘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的装饰美。教学重点:符合圆面透视的纹样添加教学难点:弧形连续纹样的绘制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实物、背景等学具:记号笔、牛皮纸内容分析:《装饰小瓶罐》是四年
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我眼中的静物》的第二课。整体单元目标是通过观察写生小瓶罐,发现圆面的透视变化规律及具体装饰方法。第一课主要是通过写生小瓶罐,完成对圆面透视变化的认识,第二课主要是运用连续纹样装饰符合圆面透视的瓶罐。因此,本课主要以第一课时为基础,
在学生认识圆面透视现象的基础上,从彩陶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彩陶文化及其连续纹样所表达的先民们的思想感情及生活环境,并由此为本节课的情感主线,让学生从主观体验出发,设计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装饰,并装饰美化瓶罐造型,感受连续纹样在瓶罐上的装饰美感以及对古老文化的崇敬之情。也在此过程
中,体验写生的魅力,为后续的写生人物做铺垫。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学过《连续的图形》《剪剪小窗花》,对连续纹样已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连续纹样的特点。在三年级又学过《身边的方形物体》《圆柱体的装饰》等,对立体事物的概念以及透视现象也有了认知基础。前一课
时,学生通过写生小瓶罐,对小瓶罐的圆面透视变化已经有了认知,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之前学习过的连续纹样来装饰具有圆面透视的瓶罐。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对瓶口、瓶底的透视认知,缺乏对整个瓶身的透视理解,所以需要观察和发现。另一方面,学生对连续纹样缺乏具体的表现方法,从认知到
表现还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这也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它分解成弧形—定点—连线的具体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认知、兴趣的差异,所以在连续纹样的表现上,瓶罐的透视造型上,以及美化瓶罐的能力会呈现出丰富的差异资源。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两分钟预备活动1、复习
旧知——小练笔要求把小瓶罐添画完整。板书:小瓶罐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小练笔:按照圆面透视规律添画小瓶罐。通过添画,即是对旧知的复习,又是对后续作业铺垫。5尝试与对比1、欣赏引出学习内容并揭题1)ppt出示陶罐图片2)揭示课题:装饰小瓶罐板书:连续纹样装饰2、组织尝
试1)交流连续纹样的装饰位置2)尝试:在瓶罐上画出装饰位置3、组织对比1)出示资源A、瓶罐上平行的线条B、瓶罐上弧形的线条C、瓶罐上弧形弯度不同的线条2)引导对比分析哪一个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4、出示ppt并总结圆面上的纹样呈现弧形板书:弧形5、组织调整弧形1、欣赏感受陶罐并明确
学习任务。2、交流连续纹样装饰位置并尝试画出位置。3、对比发现瓶罐上的圆面透视规律。4、明确瓶罐上的圆面透视规律。5、调整弧形通过交流连续纹样的位置并画出其在瓶罐上的位置,形成作业资源。然后通过对比发现瓶罐上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弧形,进一步通过ppt视觉感知,明确运用瓶罐上的圆面
透视规律及表现方法。3对比与发现1、组织对比1)出示资源A、不是连续纹样B、连续纹样,但没有按弧形排列C、连续纹样,按弧形排列D、按弧形排列,且呈现近大远小2)引导分析它们都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吗?3)出示ppt并引导发现“分块定位”的方法1、对比资源,观察发现连续纹样在弧形上的差异表现。2、明确
符合圆通过对比与观察,发现并理解连续纹样在圆面透视上呈现弧形及近大远小的现象。学会运用“分块定位”的方法绘制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2、总结: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呈现近大远小的现象。板书:近大远小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的具体方法。2欣赏与交流1、观看视频《彩陶王》2、交流连续纹
样及其文化内涵。1)具象图案2)几何图案1、观看视频《彩陶王》2、交流连续纹样感受连续纹样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内涵。20示范与作业1、师生互动示范1)内心情感出发选纹样2)在瓶罐不同位置上“分块定位”3)出示完整作业2、欣赏优秀作业3、作业要求:
1)连续纹样符合圆面透视规律2)装饰具有美感1、师生互动选取连续纹样并装饰小瓶罐。2、欣赏作品。3、明确作业要求并进行作业。通过师生互动示范及欣赏,进一步明确作业要求并装饰小瓶罐。5评价与拓展1、作业评价:1)纹样是否符合圆面透视规律?2)装饰是否
具有美感?2、拓展:彩陶与其他瓶罐的对比,拓展器皿文化。1、评价进一步巩固作业要求。2、了解其他瓶罐的装饰风格。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评价并拓展器皿文化,感受中华古老文化。部分图例及板书示范1、现在我们手里都有一个小瓶罐(
板书:小瓶罐)2、请你用记号笔用上节课学过的本领添上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瓶口和瓶底。(板书:符合圆面透视规律)一、对比与发现1、(出示ppt)瓶罐的造型很美,但和这些古老的陶罐相比,缺了什么?2、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陶罐用连续纹样来装饰小瓶罐。(板书:“连续纹样”“装饰”)解决弧形表现立体感1)(出示ppt)那么连续纹样到底该装饰在哪些部位呢?(交流:瓶口、瓶颈、瓶身、瓶底等位置)那请你用铅笔线条在瓶罐上划分一下装饰
的区域?2)(对比作业资源)A、哪一个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平,弯)原来,弯曲的弧形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板书:弧形)B、同样是弧形,哪一个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弯,更弯)ppt总结:弧形离视平线越远越弯。3)(调整)老师给你1分钟时间进行微调。解决具体表现方法1)(出示资源)有四位同学按照小瓶
罐的弧形添加了装饰,看看它们都符合连续纹样、圆面透视规律吗?A不是连续纹样B没有按照弧形画C没有体现近大远小D合适2)交流:第一个不是连续纹样,第二个没有按照弧形绘制,第三个和第四个又有什么差异?到底哪一个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呢?3)p
pt总结:原来,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呈现近大远小的现象。(板书:近大远小)4)我们可以用线条“分块定位”的方法(ppt显示线条)由中间依次往两边,近的大远的小。二、欣赏与交流(感知纹样及其含义)1、今天,老师还带了一个神奇的彩陶王,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
下它的风采(播放视频)2、原来彩陶纹样是先民们思想情感的具体表达。那你还见过怎样的连续纹样?(交流)3、总结:有的是具象纹样,有的是几何纹样。三、示范与作业1、现在让我们用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装饰小瓶罐。1)我喜欢大海,哪些连续纹样可以表达对大
海的喜爱?(鱼、海水)2)这里有一个已经画好弧形的瓶罐,我先从中间入手,分块定位。后来谁来帮我分块?3)瓶颈的位置进行这样分块定位你觉得合适吗?那瓶底的位置呢?(原来要按照瓶罐外形的弧度)4)分块定位好了,我们就用记号笔添加图案,可以是具象纹样,也可以是几何纹样
,一定要饱满。5)一个价值连城的彩陶就是开采出来了,老师把它赠送到博物馆。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博物馆里已装饰好的陶罐。(优秀作业欣赏)3、请你用连续纹样装饰你的小瓶罐,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四、讲评与拓展1、自评:从我的内心情感表达出发,为什么要这样装饰?
2、互评:说说哪个连续纹样符合圆面透视规律?3、师评:点线面装饰感强烈4、瞧!除了今天学习的最古老的陶罐装饰方法,瓶罐的装饰文化还有很多,课外可以去尝试一下。《装饰小瓶罐》说课《装饰小瓶罐》本课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写生装饰单元,第一课主要是
学会运用圆面透视变化来写生一个或一组前后遮挡的小瓶罐。第二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运用二年级学习过的连续纹样进行装饰符合圆面透视的小瓶罐。在设计本课时,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情出发。1)学生对瓶罐的外形结构特征已经能够体现出圆面透视变化,主要是集中在瓶口
和瓶底这两部分。2)学生会连续纹样已有基础认识,知道连续纹样的特点。3)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身边的方形物体》,对于长方体呈现的透视关系,以及长方体上细节呈现近大远小的关系也都有基础认识。但是,在设计前,我也考
虑到了一点,学生已有的认知到具体的表现,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衔接教学,学生知道但并不表示会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重点上,我将美术技能落脚在如何在瓶罐上表现出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为此,1)我从学生的已有能力入手,添加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瓶口和瓶底,
即是对前一课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后续作业的铺垫。2)直接以陶罐为切入口发现纹样,并划分出装饰区域,其实区域的划分,也是对瓶罐整体尤其是瓶身呈现透视关系的一个理解,通过两组对比,第一组发现弧形能表现圆面透视规律
。第二组发现弧形的弯曲程度规律,层层递进。3)借助弧形,添加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这时我采用了四个作业的对比,A不是连续纹样,B连续纹样不符合弧形,CD是判断符合弧形并有正确的表现方法,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我让
学生直观地观察瓶罐,并结合之间的长方体透视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4)接下去就是一个彩陶王的欣赏和纹样的交流及同龄人作品的学习,这是在作业之前让学生有一点积累,利于之后的创作。5)最后一个示范环节也很重要,所以我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分块定位的时候,让学生参与互动,并发现瓶罐不同位
置分块定位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这一步基础打扎实了,之后的纹样添加就水到渠成了。6)最后的评价环节营造参观博物馆的气氛,让学生有一种历史文物的感染力,并欣赏其他瓶罐装饰法,也是对瓶罐文化的拓展,并不是单一有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