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种子萌发》教案.doc,共(8)页,11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12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课种子萌发—、教材分析本课是研究“植物的一生”的起始课。学生的研究兴趣是否浓郁、种子的萌发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开展后续的研究活动。因此,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包括“观察种子”“研究种子的萌发”“播种”“观察描述小苗”4个活动。“观察种子”通过搜集种子的活动使学生认识
到种子的多样性;按“由外到里”的顺序,用“操作指导说明”“蚕豆种子解剖图”等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研究种子的萌发”利用学生对话、研究计划示例和实验装置操作指导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
验认识种子萌发条件。“播种”用操作步骤图文示例,指导学生依据种子所需要的萌发条件把种子种到土壤里。“观察描述小苗”用学生讨论对话场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激励学生观察、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是本
课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活动1:观察种子。从聚焦话题切入:一颗种子是怎样变成小苗的?这个问题在本单元具有前测的作用,将学生对于生命体的了解与初始认识展示出来,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后测,由此可以分析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概念建构的情况。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将经历几次观察,这几次观
察具有一定的关联。第一次观察,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帮助学生加以识别,能叫出种子的名称。第二次观察,描述种子的外形,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第三次观察,描述种子的内部,学习解剖、记录的方法。在做的基础上,融入思考,展开班级讨论:•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想一想,种子怎么长成一株
小苗呢?将“做与思”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展开下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2:研究种子的萌发。在上一个活动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种子萌发的实验研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一“提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T完成研究计划,搜集证据-科
学论证、得出结果”。教材中采用了传统的种子萌发对比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具有趣味。几天之后,进行论证“种子怎么长成一株小苗呢”,得出结论,简要描述出种子萌发的过程。聚焦新的问题:种子萌发后,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呢?活动3:播种。进一步求证新的问题:种子萌
发后,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呢?为此展开新一轮的实践一种植一株油菜,从播种开始。学生阅读说明书,逐步完成。为学生提供一套种植材料,花盆、土、5~8粒种子、几粒肥料球等(肥料球的数量看你选择的肥料来定,一般是2~3粒)。活
动4:观察描述小苗。密切关注,当种子萌发后,观察描述小苗的样子。这里需要关注的几点是:一是小苗长出来的时间,要记录下来。记录重要节点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后续还有长花苞的时间、开花时间、结果时间等,等到“植物的生命周期”这课学生梳理记录时,会有很多发现。二是刚长出的叶子颜色
、样子,与后来又长出的新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将种子结构与其萌发后变化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三是播种下的每颗种子是不是都萌发了?帮助学生意识到不是每颗种子都能萌发,等到“开花结果”这课时,学生就会了解到种下一颗种子,却能收获很多粒种子的意义所在,进一步
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学生了解到植物的种子一般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等结构组成。(2)学生能描述植物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能说出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开始阶段。2.科学探究(1)学生能有顺序地观察和比较,发现不同
植物的种子之间的异同,经历解剖种子的过程。(2)学生在探索种子萌发条件时,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对比实验方法,感受分析推理的思维方法。(3)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逐步完成实验操作。3.科学态度(1)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
化,能认真并有耐心地完成观察实验,感受植物生命的神奇。(2)学生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得到激发。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材料:自制PPT、实物投影分组材料•蚕豆、红豆等各种种子(浸泡和没有浸泡的)、骨子-萌发实验材料。如,培
养皿、种子、吸水纸、水、冰箱-种植材料与工具。如,一年生油菜种子、育苗盆、土、铲子、肥料球、喷壶2.学生准备搜集植物种子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2~3课时。第1~2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第2或第3课时完成活动3或活动4。教学导入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能结出香甜的果实,甚至能够顶动沉重的石板钻出地面。激发学生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的兴趣。再提出问题“一颗种子是怎样变成小苗的?”“小小种子蕴含了什么秘密?”让我们从观察同学们自己带来的种子开始吧!活动1观察种子让学生带着对种
子结构的好奇心,按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进入探秘之旅。1.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分组介绍本组搜集的种子的外部特征,说明种子来源于什么果实,引导学生建立种子与果实间的关联。学生交流各种各样的种子时,会发现同一品种的种子外形相似,不同品种的种子外形不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
种子的多样性。2.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教师选择1~2种典型的种子,如蚕豆。引导学生按“由外到里”的顺序观察描述蚕豆,并将观察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3.在观察蚕豆种子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以免在解剖的过程中破坏胚的完整性,影响观察效果。建议教师按操
作技能训练流程:“学习阅读说明(“操作指导说明书”如下图)-解剖示范-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完成本环节的教学。技能训练时,前三个环节要到位,阅读、示范、模仿是训练独立操作的前提,不可忽视,双向明确的沟通训练,是学生实现正确操作的保障。操作指导说明用镊
子轻轻地剥开浸泡后的种子的种皮。将种皮摆放在记录单上。将种子分成两半。用镶子小心地夹下胚(pei)根和胚芽。将子叶、胚根、胚芽有序地摆放。4.本活动教材提供操作指导说明书,旨在为学生学习解剖蚕豆操作搭建学习支架,
为有效训练学生操作技能提供方法支撑。首次使用操作指导说明注意:(1)教师最好带领着学生一起阅读,然后逐步按说明书中的要求完成操作。(2)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学生将在课上主要完成蚕豆的解剖与观察记录。下面的空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
另一种植物种子的解剖与观察记录。(3)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本单元中他们需要在活动手册中完成一个较长周期的持续记录,他们需要用手册记录所种植植物的生活史,这个记录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手册上的内容来回忆植物生长、实验等内容,并回忆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5-完成种子内部结构观察后,
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如何生长变化?让学生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记录表中“预测生长变化”栏内,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活动之后填写。了解胚的各部分名称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指导学生
观察胚,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种子的兴趣。活动2研究种子的萌发基于上个活动引发的问题“种子怎么长成一株小苗呢”,进一步展开实验研究。1-预测(提出假设)种子萌发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
学生使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提出自己的假设。2.制订研究计划。建议用下图“研究计划模板”,填写适当的内容为学生搭建自主设计的脚手架,突破学生的障碍点:如何控制变量。上述制订研究计划的方法教师应训练学生逐渐
熟练地运用,在“植物的秘密”单元中的第2课“根的奥秘”、第3课“茎的奇妙”中也会使用到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教、扶、实验舱1订书钉2实验舱1放”的方法贯穿这三课的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逐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于如何“设计实验”建立
思维模型,从而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的能力。3.完成研究计划、搜集证据。教材介绍了经典的种子萌发对比实验方法。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实验装置的组装说明(以研究水的因素为例)。新实验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对比强、趣味强,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操作,也可以在家
里做同样的实验。这份“说明书”可以指导学生完成种子萌发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完成活动手册中“种植记录二”中相对应部分的记录,提示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事实。(1)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说明书,划出关键词,尝试理解;然后学生试着复述操作的步骤,提示注意事项,最
后提出问题,班级现场讨论解决。(2)实验说明书:•第一步,选择厚一些的卡纸(如素描用的纸)。•第二步,选择透明的、硬一些的透明塑料片(例如胶片),两张塑料片将纸卡夹在中间,然后用订书器将其钉在一起,7个书钉,搭建起两个实验舱
。•第三步,用骨子夹住种子,将其放入实验舱中,也可以用牙签沾点水后,然后靠近种子,黏住种子后再将其推放进实验舱。•第四步,用滴管往实验舱里滴水(可以轻轻掀起塑料片的一角,将滴管伸进去),把纸巾彻底弄湿,然后停止滴水,塑料袋底部留下一两滴
水即可,不宜过多,然后封好密封袋。•鼓励学生坚持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求证自己的假设。将“实验装置”摆放在学生易于观察到的地方,可以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也可以固定在黑板或墙上等地方,非常方便,易于摆放(下图
)。4.科学论证、得出结果(1)几天之后,将“实验装置”及记录汇总在小组内,再次观察并回顾、整理观察记录,引导学生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围绕“种子怎么长成一株小苗呢”这一问题展开论证,由个人论证T组间论证T班级论证,
得出结论。(2)归纳、描述出种子萌发的过程。(3)引出新问题:种子萌发后,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呢?活动3播种指导学生完成播种,并完成活动手册中“种植记录三”中相对应部分的记录,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搜集尽可能多的证据,为后续的论证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1.建议最好每
个学生都拥有一套种植材料,这样做的优点:-便于学生回家观察、记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株植物的一生。-保证课上可观察到植物的数量。•将在种植过程中突发的“掐苗”事件尽可能降到最低。(在几轮的教学中,我们都发现有一些学生会去拔除或折断其他同学的植物。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们不要着急,这
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机会,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同学,良性竞争。)2.教师也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油菜(至少是您班级小组数量的1倍)。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课上可观察到植物的数量。因为依据教学经验,学生种植植物的成活率不高,所以会影响到后续的研究观察。3.教师选择的花盆不宜过大,选择育苗盆或小花盆即可。活动
4观察描述小苗1-在学生完成播种后,要求学生对种子进行持续观察。并且明确观察目的、内容。2.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就是观察的内容和目的。小苗是什么时候萌发的?破土而出的小苗是什么样子的?你种下的种子都长成小苗了吗?教材中学生的对话启发学生
怎样观察。3.几天之后,将小组对播种下的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记录展示交流,学生会有许多的发现:-每颗种子萌发的时间不同,即使是一个人种下的数粒种子萌发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刚长出的叶子与后来又长出的叶子不同。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
生进行推理分析,刚长出的叶子可能是由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来的,所以它与新叶在外形上不太一样。植物的根可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种子的子叶在植物萌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到提供养分的作用。-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萌发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统计班级油菜种子的萌发
率,渗透生命的不易,教育学生小心呵护你的植物宝贝,珍爱生命。如果有学生的种子一颗都没有萌发,教师可以给学生再次提供一两颗种子进行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