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材料的变迁》教案.doc,共(6)页,9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12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3课材料的变迁—、教材分析本单元前两课重在帮助学生建立“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科学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在真实情境中予以应用,本课则帮助学生在低年级认识材料以及本单元前两课认识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溯材料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人
的参与,自然地导入如何区分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再以梳理铲的发展变迁为范例,引领学生按时间轴梳理材料发展史,让学生认识材料的变迁驱动了工具的发展,最后以社会技术发展史中的关键技术节点所涉及的材料变迁,让学生体会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推动起到的重要作用。本课布设三个活动完成两个层面
的目标任务:一是建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二是以一个材料“铲”的科技发展史为范例,引导学生梳理材料科技的发展变迁。活动一属科学概念课,其教学流程是:“范例聚焦…类比举证…提炼概念…迁移应用”。本课内容紧密围绕“材料的变迁”来展开,是“总分总”的结构,
分三次点题一从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是材料的变迁;第1个活动“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要求学会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第2个活动“了解铲的发展”,以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铲在不同时期的制作材料不同,教材用范例引领学生梳理铲这一生产工具制作材料的变迁史。阅读活动“材料史话”,更凸显了材料的变
迁,全面总结提升学生的材料发展观。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可以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加以区分。知道铲是一种农业生产工具,工具是物化的技术,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知道材料发展史中有一些标志性材料。2.科学探究2从分类活动以及
阅读铲子的发展和材料史话中,认识到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过程。查阅资料,以生产工具铲为例,了解铲的制作材料的变迁。3.科学态度积极参与分类、查阅资料等活动,乐于合作与分享。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了解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反过来,科学技
术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三、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的卡片图教师演示材料:教学课件四、教学建议建议课时为1课时。教学导入1-教师可以谈话导入:我们已经了解了衣服的材料、住房的材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果不按照用途分,还可以怎样分类呢?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材料又有哪
些变迁呢?由此揭示课题并正式进入本课学习。2.教师也可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材料的变迁”,首先,学习“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活动1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掌握一种
常见的区分材料来源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将所学、所见材料重新分类,丰富学生的分类系统。教学时,可以按照“范例聚焦(比较棉花和布的差异,布是加工获取)-类比举例(芦苇与纸、铁矿石与钢铁等)-提炼概念(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迁移判断(区
分更多的材料)”的概念建构流程组织教学。31.学习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先比较棉花和布的相同与不同,找出不同的关键属性“天然”与“人工”,再逐一出示教材中其他材料,让学生比较其相同与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左边的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天然的”,右边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人加工的”,进而归纳提炼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也可以依次让学生先辨识八种材料的名称,再让学生寻找这八种材料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箭头和集合图的方式呈现(如下图所示)并揭示天
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棉花芦苇等植物man、天然人工42.运用此方法将所学、所见材料重新分类。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要求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分类,包括已经学习的衣服材料、住房建筑材料,说一说它们的用途,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分类结果。3小结从天然材料的变迁到人造材料的变迁,本身就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教师可以在本活动结束时以此进行第一次点题。活动2了解铲的发展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变迁驱动了工具的发展(以铲为例)。教学时,可以按照“分别认识5种铲及其制作材料”“用时
间轴表示铲的发展历程”的步骤进行。1分别认识5种铲及其制作材料。教材中的前四种铲分别是:圆刃骨铲(贵州穿洞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双肩带袖束腰大石铲(广西隆安谷红岭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商铜铲(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青铜器时代
);铁铲(陕西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铁器时代)。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该文物出土的背景,并对照时代讲解其所处时期的先进技术,避免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古代的技术产品。2用时间轴表示铲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打乱图片顺序,打乱时代
排列顺序,让学生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按照时间轴的顺序重新排列。从中,可再一次看到材料的变迁,第二次点题。阅读活动材料史话本单元、本课教学目标的重点都不是“做技术”(制作技术类产品),而是“捋技术”(了解技术产品一材料
的发展),此阅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材料的变迁,落脚点在“发展”二字,因此这是对材料主题的一次总结和提升。通过了解材料的发展简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材料的多样性,了解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作用。材料史话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材料的发展:①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材、木材到金属材质的发展历史。②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特殊合金的材料的发展。教材中的六幅图并不能全面地诠释材料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5搜集更多的资料补充书中的材料。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
到,人们从无意识地使用材料到有目的地制造材料,材料由天然材料发展到人造材料,由简单材料到复杂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也因为有了不同性能的材料才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五、课程资源材料的发展史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
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因此历史学家往往根据当时有代表性的材料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公元前6000年,人类发明了火,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有了火,不仅可以熟食、取暖、照明和驱兽,还可以烧制陶器。陶瓷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后来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瓷器。这是陶瓷材料发展的一次飞跃,瓷器(英译名为china)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大量地烧制陶瓷的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高温加工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来烧炼矿石,逐渐冶炼出铜及其合金青铜。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最
早出现的金属材料,它使人类社会从新石器时代转入青铜器时代。炼铜技术发展为炼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用铁作为材料来制造农具,使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并促使奴隶社会解体和封建社会兴起。我国从公元前3世纪起,即秦汉时
代起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社会,到了唐宋时代,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处于盛世,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正如英国李约瑟博士所说的:“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8世纪发明了蒸
汽机,爆发了工业革命,小作坊式的手工操作被工厂的机械操作所代替。工业迅猛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迫切要求发展铁路、航运,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远销他国,占据国际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以钢铁为中心的金属
材料大规模发展,有力地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萌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致力于恢复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6对材料提出质量轻、强度高、价格低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具有优异性能的工程塑料部分地代替了金属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和胶粘
剂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问世是材料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从此以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体,建立了完整的材料体系,形成了材料科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各国都想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往往与材料有关,因此新型材料的开发本身就成为一种高新技术,可称为新材料技术,其标志技术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即根据需要来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材料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充分地认识,能源、信息和材料已被公认
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