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湘科版】六上《地表在变化》PPT课件 (4).ppt,共(22)页,19.76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03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表的变化美丽的宝岛—台湾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资料卡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等)。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化石是怎样形成的?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
拉雅山脉,这说明了什么呢?鱼龙化石鱼龙复原图汶川大地震地震前后的都江堰新建小学爆发前的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后的圣海伦斯火山还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的形态呢?改变地表的力量人为的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开采矿石、修筑大
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水流、风、温度、植物等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输入关键词:地表、地表变化的原因等。•
参考网站:•中国地质网•http://www.cigem.gov.cn/珊瑚产地:湖南省湘潭县塔岭乡地质年代:古生代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前)说明:珊瑚是隶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无脊椎动物。它是由原始多细
胞动物的祖先进化来的。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进化为没有严格组织分化和消化腔的海面动物,另一支进化发展为两胚层动物的祖先,由这样一类动物进化为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是两胚层动物,两胚层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
义。我国的珊瑚化石种类也是十分多的,研究的珊瑚主要以古生代地层中的化石为主。主要有:四射、床板和六射珊瑚。它们大部分保存在浅海沉积物内,常与其他典型浅海生物伴生,其生活习性可能与现代珊瑚虫一样。远古海洋水生珊瑚化石是一种珍贵的地质化石标本,颇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8第八
期2011.9产地:湖南省湘潭县塔岭乡地质年代:古生代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前)说明:苔藓动物属于群体动物,外貌似小型珊瑚,但其亲缘关系更接近腕足类:发生于奥陶纪,延续至今。大多数苔藓虫生活于浅海,并分泌钙质骨骼。群体外形多变化,有的呈层状
皮壳生长与岩石或贝壳上,有的呈树状或网格状。每个群体均由数千个互相沟通连接的虫体组成,每个虫体有一个管状或箱状骨骼。网格苔藓虫,直力的网状复体,由规则排列的细枝组成,枝间有横枝相连。每枝有两列虫室,横枝上无虫室;群
体扇状、折叠状态、或漏斗状。复体表面有发育的刺,特别在复体基部,有时具侧刺。世界各地都有分布。9第八期2011.9产地:湖南省湘潭县塔岭乡地质年代:古生代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前)说明:海百合是生长在海洋里的一种棘皮动物,与海参、海胆等属于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中较高等的类型,
由于形态酷似盛开的百合花,除了有开放的花蕾,还有挺拔的根茎,于是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海百合。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在2亿5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生长着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对环境要求
非常苛刻,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海百合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现代
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现代海百合海百合化石10第八期2011.9产地:湖南省湘潭县塔岭乡地质年代:古生代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前)说明:距今3.3亿年之前的石炭纪,生存着一种古无脊椎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它为介壳类,是腕足港的一属。其外贝体
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将它称作“石燕”。疹石燕,是生活在古生代二叠纪早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形成距今约2.5亿年前。在这以后,疹石燕同其他种类的石燕一样,个体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活体已经不复存在。1
1第八期2011.9湘潭市也出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石燕化石海百合化石三叶虫化石贝类化石拓展:地表形态的改变,反过来,对人类又有什么影响呢?课外实践活动:我们的居住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