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2020新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模板.doc,共(10)页,27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89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单元教学方案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四个单元,这个单元浩及课程标地嫁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的中年级学习目标,同时,在完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中年级学习
目标的基础上,与第三单元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中年级的学习目标,可见,本单元是一个高度综合、认知难度较大的单元。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2.知道地球陆地的表面有河流、副泊等水体
类型。3.知道水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鼎气凝结。4.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5.知道冰、水、水燕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种物质。6.知道冰、水、水蓝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
水结冰时体积会膨属7.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二)科学探究1.能从对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沸腾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关于水的分布、水的结冰和水的沸腾等探究。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
划。3.能在探究过程中,搜集证据,观察并描述地球上水的分市以及水沸腾过程中的现象、条件等。4.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描述地球上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沸腾的现象等,并能整理、陈述证据与结果。5.能依据
证据,运用分析、比校、推理与概括等方法,得出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或沸脾等实验结论,(三)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速腾等现余感兴趣。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3.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4.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地球上可俱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愿查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节约用水。三、
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共设计了3课,包括第10课、第11课和第12课。第10课是《水的分布》,地球上的水很多,因此地球素有“水球”的美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地球仪、用地球仪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等趣味性活动,
研究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认识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各种类型的水体。此外,还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有关情况,为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奠定基础。第11课是《水结冰了》,水遇冷会结冰,这对于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使水结
成冰,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本课,学生将围绕着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亲自动手做水结冰的实验,根据实验观测,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认识水从液态向固态转化的条件,认识水的冰点等概念。
第12课是《水的沸腾》,水的沸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本课,学生将围绕着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做给水加热的实验,根据实验观测,描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认识水从液态向气态转化的条件,认
识水的蒸发、水的沸腾(包括沸点概念)以及水蒸气的凝结等现象在本单元3课学习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现象和水雨、雪、冰等自然现象,描述水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三种状态之间的
相互转化。四、单元教学策略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五、课时安排10、水的分布211、水结冰了112、水的沸腾1-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10.水的分布第几课时1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思考除了
江河以外,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再通过趣味估算、资料查阅等活动,围绕看“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建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的概念,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个环
节进行教学。学习目标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3.能针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球上水的分布
情况。5.在探究地球上水的分布的活动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研究,体会创新乐趣。6.能接纳他人的观点,究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7.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谈
水资源有限,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节约用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知道地宝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2.知道地球陆地表出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3.能针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随地面积大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4.能依据证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地
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教学准备教师:1.充气的塑料地球仪,或者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每组1份,2.橡皮泥、A4纸等,每组1份。3.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导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课页图
呈现的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河流和湖泊,还有哪些类型的水体?2、围绕上述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二)科学实践活动: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1)提问: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我们
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但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多少?(2)讨论是否能利用地球仪来证明。(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①明确活动方法。·出示一个柱状图表,表上有两个柱
,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每个柱划分成很多小格。(或者用画“正”字等其他方式进行记录。)·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做记录员。.一位学生将地球仪投掷给另一位学生。.接到地球仪的学生,手不动,观察自己右手拇指所按的位置是海洋还是陆地,然后告诉记录员。·记录员在柱状
图中代表“海泽”或“陆地”的柱上用笔涂满一格。(或者画上“正”学的一笔,代表一次。)·再次投掷地球仪,重复上述过程•重复操作,每个小组抛接地球仪的次数至少达到100次·统计拇指按在海洋或是陆地的总次数②学生按照要求活动。③分析统计结果。提问:抛接地球仪100次中,右手拇指有多少次所
按的位置是而洋?有多少次所按的位置是陆地?·右手拇指按在海洋上的位置比在陆地上的位置次数多,这说明了什么?(因为地球仪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因此右手拇指按在海洋上的概率比按在陆地上的概率大。·将各个小组统计的次数加起来,分析全班总和的数据中,右手揭指按在海洋的次数和按在陆地的次数分别
是多少,占总次数的百分数分别是多少?(海洋的次数/总次数约等于70%,陆地的次数/总次数约等于30%)。·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即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4)做粘贴橡皮泥活动,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①明确活动方法。·
每个小组发12张面积总和相当于地球仪表面积的“橘子瓣”轮廓纸片。·学生用橡皮泥把地球仪上的陆地部分粘贴住。·把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轻轻揭下来,再粘贴在“橘子瓣”轮廓纸片上。(注意,在此过程中,要提示
学生尽量不要挤压橡皮泥,保持橡皮泥的厚度不变。)·看一看,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能粘贴多少份这样的“橘子瓣”轮廓纸片。②学生按照要求活动。③分析统计结果。·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4瓣“橘子瓣
”轮廓纸片。·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4/12=1/3,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2/3.(5)根据上述活动,得出对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的认识。板书设计:10.水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面积约占29%教学反思: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11.水结冰了第几课时1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水体,并了解到水在自然状态下,有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在本课,
将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探究液态水与固态冰是如何转化的,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同时,本课还涉及水温计和温度单位的使用等多项学习目标。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分为四个环节。学习目标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2.知道水结冰
时体积会膨胀。3.知道用水温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4.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5.会做水结冰的实验,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数据。6.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冷却
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结论。7.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2.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知道用水温
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4.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5.会做水结冰的实验,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并能收集温度变化的数据。教学准备教师:纯净水、碎冰、盐、烧杯、试管、水温计和铁架台等,每组1份。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呈现课页,提出问题:·课页图呈现的是什么现象?·什么叫水结冰?.水是在什么条件时结冰的?2.学生交流讨论。3.提出任务:如果研究水的结冰,我们怎样去研究呢?(二)科学
实践活动: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探讨实验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及实验用具,如烧杯、试管、水温计、盐、冰块、纯净水、铁架台等。(2)谈话:如果用这些器材制作一个实验装置研究
水结冰时发生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3)围绕着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2.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了解水温计的使用方法,练习用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2)按照步骤,组装实验装置。·在试
管里加入大约3毫升的纯净水(标记液面位置),用水温计测量并记录水温。·将碎冰倒入烧杯,再撒较多的食盐(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制造低温环境,促进水结冰)。用另一支水温计测量冰与食盐混合后的温度并记录。·将装有冰盐混合物的烧杯放置在铁架台上。·将试管放入烧杯用复夹固定。注意试
管的液面应略低于冰盐混合物,能从斜上方观察到液面即可。·将水温计的玻璃泡浸入试管的纯净水中,但不能触碰试管的底和壁。将水温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3)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每隔1分钟观测一次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并记录。·水结冰后还要持续观测一段时间。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
结论。·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的水温计图上,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观察折线图,总结水结冰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成冰?将观察发现记录下来。4
.比较水结冰前后的体积。·一般物质受热遇冷时,体积是怎样变化的?.比较实验中试管中的水结冰前后的体积,我们有什么发现?·阅读教科书上的小资料,了解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三)拓展与应用1.提出问题:·什么是体积?·怎样测液体的体积?·怎样测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测这个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卵石的体积?2.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思考。3.想办法测量卵石的体积,对体积的概念进一步形成认识。板书设计:11.水结冰了液态的水凝固成冰以后,水微粒(水分子)的排布方式发生改变,间隙变大,致使水
结冰后体积变大。教学反思: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12.水的沸腾第几课时1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上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形式,探究了液态水和固态冰之间的转换条件,知道冰点是0C℃。本课将继续探究液态的水和气态的
水蒸气之间转换的条件,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分为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学习目标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2.能做水加热实验,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并能收集温度
变化的数据。3.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4.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5.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
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6.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2.能做水加热实验,能观察并描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并能收集
温度变化的数据。3.能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得出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4.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温计、水、火柴、湿毛巾等,每组1份。学生:学生
活动手册、铅笔等。导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呈现课页,提出下列问题:·课页图呈现的是什么现象?·什么叫水开了?·水是在什么温度时开的呢?·水开了有什么现象?2.学生交流讨论。3.提出任务:如果研究水的沸腾,我们怎样去研究呢?(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1.准备实验材料和
工具,组装实验装置。(1)探讨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及实验用具,包括烧杯、水温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等。·谈话:如果用这些器材制作一个实验装置研究水加热时发生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围绕着什么叫水沸腾,水在什么条件下会沸腾
,水沸腾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2)组装实验装置。·提示组装实验装置的一些注意事项。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收集初始的水温和水量数据。(3)明确实验中小组同学分工和观察事项。·小组同学怎样分工?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实验时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记录?2.给
水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2分钟观察并记录水温计上的数据,烧杯内出现的现象以及水量的变化。(2)水沸腾后继续观测2分钟。3.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的
水温计图上,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观察折线图,总结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么温度时会沸腾,状态变化是怎样的。4.交流实验发现,得出实验结论。(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出
现的“水泡”是什么?·水是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水沸腾的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时,温度有什么变化?·水量有什么变化?·变少的水去哪了?(2)教师小结:水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蒸发成水蒸气;在一般情况下,当水
的温度升到100C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C。(三)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别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现象有哪些?·水的固态、液态和气
态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什么?2.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拓展与应用的文字,对水的三态变化形成综合认识。3.调查了解利用水的三态变化,人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板书设计:12.水的沸腾一般情况下,当水的温度升到100℃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