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左手与右手》教案.docx,共(8)页,17.43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54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左手与右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爱的喜悦》教学目标:1、欣赏《爱的喜悦》,能基本准确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听到的相应主题,并能跟随音乐的段落变化变换动作与之呼应,在动作表现中感受音乐旋律的美感与空间感。2、能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表现、
创造活动。3、能自然、有感情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及尝试创作体验三拍子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继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体验小提琴独奏曲的风格,感受乐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以音乐的方式传递团结友爱、温暖爱的正能
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爱的祝愿》,感受乐曲情绪及演奏乐器。2、今天欣赏另外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爱的喜悦》,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从演奏形式、节拍、情绪、乐曲结构等说说它们的异同之处。二、感受体验,欣赏《
爱的喜悦》1、初听乐曲(1)乐曲情绪作品拍号(四三拍)这是一首具有维也纳古典民谣风格的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弗里兹•克莱斯勒于1905年根据一首古老的维也纳乡村民歌曲调创作的幻想小品。作品曲调轻盈欢快,流畅华丽,充满喜悦与浪漫的情调,描写
了热恋的幸福和满足,表达出恋人飞扬的神采。(2)了解音乐家——弗里兹·克莱斯勒。美籍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自幼由父亲启蒙,七岁便登台演奏,并以最小年龄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成为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学生,十岁便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随后他前往巴黎深造,十二岁时赢得了著名的
罗马大奖。此后他回到维也纳学医两年,后又入伍服兵役,直到二十一岁才真正展开音乐生涯。克莱斯勒曾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曲,并对许多作品进行了改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之一。2、分段欣赏(1)欣赏第一乐段主题交流:听辨主题旋律,并说说
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出示图谱,记忆主题一。借用一根丝带,随着音乐旋律特点,通过甩、绕圈、抖动的方式来表现。第一部分C大调,主题明媚、流畅,光辉而灿烂,用双弦演奏,充满着欢乐的情趣,正如这支曲子的标题,它是表达爱的欢乐。它的每个乐句都从后半
拍起,显得十分优美,表现获得爱情后的幸福和甜蜜,随后又再现主题旋律。(2)欣赏第二乐段主题。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用肢体语言表达感受和想象。第二部分主题旋律转到F大调上,单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优美、徐缓而宁静,第二段旋律性格比较活泼,用断奏手法演奏,好似恋人在欢快地舞蹈。此段
反复之后,再现此部分第一段主题旋律。(3)欣赏第三乐段。重复了以上哪个乐段,并做出相应主题的表现律动。3、综合欣赏(1)说说乐曲结构。交流:说出主题出现的顺序,从而指出三部曲式的乐曲结构。(2)聆听全曲,说一说旋律1和2出现
的顺序。(3)聆听全曲,说一说旋律1和2出现的顺序。四、拓展延伸律动:爱的喜悦1.结合听赏活动进行,两种活动模式。方式一:先分段表现律动,在第一乐段主题一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以一个乐句为单位,听到重复的乐句做相同的动作,让学生对乐句有清晰的听辨,然
后用动作对比一、二乐段情绪的不同,从而学会表达不同的音乐主题所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进而加深对三部曲式乐曲结构的理解。方式二:全体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圈。第一乐段主题A,随音乐起立,双手从两侧画半圆举
过头顶,随旋律高低抖动双手同时坐下;第一乐段主题B,相邻座位手拉手呈圆形,随音乐节奏左右摆动身体。第二乐段主题C,拉手前后摆动或起立,拉起手在中间举起再退下;第二乐段主题D,拉手围圈顺时针小碎步移动,在第二乐句重复处进行反方向移动。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主题A的再现,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律动。2.
拓展欣赏弗里兹·克莱斯勒小提琴独奏《爱的忧伤》。(1)听音乐感受。(2)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陶笛复习《森林狂想曲》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唱《左手与右手》教学目标:1、能够用咬字位置较为靠前的口语化的方式演唱歌曲《左手与右手》,在变化乐段能随之用连
贯及一定气息支撑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加强歌唱的声音表现力。2、通过通过演唱认识了解反复跳跃记号及演唱顺序。教学重点:用优美和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左手与右手》,感受乐曲前后不同的情绪。教学难点:理解乐曲的情绪
、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并用不同的声音演唱;弱起小节和八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唱准一字多音和一字多拍。教学过程:一、音乐创设情境。1、欣赏《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插曲(视频)。2、师生交流感受。(1)你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怎么处理的?(2)师生交流小结.二、导入新课师:同
学们,今天我就来学习这首动听的《左手与右手》。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适合用什么声音演唱呢?三、学唱歌曲《左手与右手》1、再次聆听音乐,思考问题。(1)注意歌曲中的反复记号是如何反复的?(2)你能找出歌曲中一字多音和一字多
拍的歌词吗?3、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总结。(1)认:反复跳跃记号。出示反复跳跃记号,学生说说演唱顺序。(2)找出歌曲中一字多音和一字多拍的歌词,跟老师唱一唱,体会两者区别。4、随琴哼唱,找出难点乐句。5、互帮互助学习歌曲:生生、师生合作。
6、随琴齐唱。7、分组演唱,巩固歌曲。8、情感处理。(1)说说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用什么声音演唱合适?(2)分组比一比,那组唱得最有感情?9.有感情地跟伴奏唱一唱。四、拓展欣赏《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片段。1、感受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如何面对的?2、随着《喜羊羊与
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插曲(视频)唱一唱《左手与右手》。与刚才唱的有什么不同?(1)交流小结。(2)用不同形式和速度表现歌曲。五、总结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左手和右手》这首歌曲,懂得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性,在
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像左手和右手一样团结和睦、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共同进步。陶笛复习《森林狂想曲》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选段教学目标:1、听赏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片段,能说出感受到的基本情绪。2、能视唱
主题旋律和大调旋律。3、经过演唱后能用语言说出感受到的色彩和情绪上的不同。教学重点:感受交响曲的风格特点,能说出感受到的基本情绪,并能视唱主题旋律和大调旋律。教学难点:演唱之后能用语言说出感受到的色彩和情绪上的不同。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出示旋律。4/41231︱1231︱345—︱345—︱交流:1、儿歌《两只老虎》2、唱一唱旋律,再用柯达伊手势演唱。3、用卡农的方式演唱旋律,二声部在第二小节进入,三声部在第三小节进入。(注意循序渐进)4、演唱歌词。三、感受体
验,欣赏乐曲作为旁观者,我们看着这两只奇怪的老虎觉得很有趣,那作为老虎本身呢?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自己与其他的老虎都不一样,它会有怎样的情绪呢?交流:悲伤,自卑,负能量思考:通过哪些音乐表现手法的改变表现老虎的悲伤与自卑。速度变慢,音量变小。1、欣
赏《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1)初听,说一说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2)对比两条旋律,找出规律。4/41231︱1231︱345—︱345—︱4/46716︱6716︱123—︱123—︱交流:音符整体下移三度,形成一条新的旋律。你觉得这个旋律熟悉吗?一起唱一唱吧!
2、唱一唱新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演唱这两条旋律,你觉得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3、比较两条旋律的不同感受。交流:改变音高和速度使旋律的情绪发生变化。大调旋律明亮坚定,小调旋律柔和暗淡,大小调的强烈色彩对比,以及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截然不同。(3)简介创作背景及曲作者。1、《第一交
响曲第三乐章》是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马勒根据一幅版画《猎人的葬礼》而创作的。D小调,慢板,三段体,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在葬礼节奏中隐含了幻影和幽思,音乐糅合着怪诞与忧伤。它描绘了林中动物为猎人
送葬的情景。2、了解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童年即显露音乐天赋,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十五岁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85年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
剧《圣·保罗》获得巨大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多所著名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脱离歌剧院,旅居美国。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写了十一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
首歌曲。其交响曲作品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既有崇高的艺术境界,又有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奥地利民间风格。他的多部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4)设计主题片段的表演方式。交流:大小的旋律的双声部合
唱、乐曲主题的轮唱。(5)再听乐曲。交流:a.乐曲的开始部分乐队也用了“卡农”的方式呈现这段旋律。b.听辨乐器:大提琴、定音鼓、弦乐、双簧管„四、拓展延伸看着老师的指挥,按两小节后各声部进入的三部轮唱的方式唱一唱下面的旋律。模仿管弦乐队中乐器组逐个进入的“卡农”形
式进行轮唱。1、借助柯尔文手势把这条旋律的乐谱唱连贯,在旋律音高、节奏完全唱准确之后,再进行二部轮唱。2、先和老师进行合作,在合作第一遍之后,提问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加入第二声部,然后在学生间进行轮唱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二、三声部轮唱均以两小组间隔进入。五、总结教学反
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唱《萤火虫》教学目标:1、能用天真、纯朴的情感演唱歌曲,学会歌曲中连、断音的演唱并能进行歌表演。2、学唱歌曲《萤火虫》,感受歌曲中描绘的萤火虫晶莹可爱的形象,体会萤火虫“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美好情操,感悟爱的奉献是无私的。3、在猜猜、唱唱、听听、
演演、游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及表现萤火虫轻盈可爱的音乐形象和歌曲所表达的优美宁静的意境。教学重点:体会歌曲意境,尽情表现歌曲,初步尝试用变奏来演唱歌曲,感受四拍子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教学难点:歌曲前半部分气息的连贯,后半
部分气息的支持,不要叫喊。教学准备:“萤火虫”头饰、荧光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组织教学(《闪烁的小星》)师:让我们一起随小星星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一起为星星唱唱歌吧,当音乐停时摆出你们最漂亮的星星的造型二、学习歌曲1、节奏乐园(1)师:萤火虫把我们先带到了节奏
乐园,你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吗?老师想请大家帮助我一起听,好吗?(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2)师:你知道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吗?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再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2、歌唱乐园(1)师:萤火虫带着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草地上,和你的好伙伴找一个最舒服的地方坐
下来,听,萤火虫唱歌了。(录音范唱)师:你听到萤火虫唱了些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歌词:(师生对念歌词)。生师一起对读歌词,前半部分歌词学生按节奏读,后半部分歌词教师激情地读,读的时候配上适当的动作。(3)学生用lu哼唱旋律。(4)轻声地和身边的同
学一起学唱。(5)你觉得你有哪些地方不会唱吗?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演唱(6)完整演唱一遍。(7)师;现在请男孩子演唱,女孩子听一听,然后评一评男孩子唱得怎样。(交换)(8)讨论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这首
歌曲?(学生回答)3、表演乐园4、创作乐园请你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并调整音符的时值,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再唱一唱。3–32┃3–32┃3–6┃5––┃(1)选取前八小节在教师指导下改编;(2)试着写一写后唱一唱;(3)鼓励学生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旋律。陶笛复习《森林狂想曲
》三、总结放《萤火虫》下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