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弦之歌》教学设计

DOC
  • 阅读 6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1.594 MB
  • 2023-02-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弦之歌》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弦之歌》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弦之歌》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弦之歌》教学设计.doc,共(8)页,1.594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54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弦之歌【单元分析】本单元精选的欧洲器乐、声乐作品,体裁、形式各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学习,大家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作曲家不同的音乐风格,领略“弦之歌”精华及欧洲的“爱乐”文化。巴赫《戏谑曲》的欣赏,重点是通过律动敏锐地捕捉乐曲节奏和旋律的细微变化,以及感受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以聆听、对比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速度、情绪上的不同为重点。歌曲《我和小提琴》《土拨鼠》都是弱起节奏,要注意把握节拍的韵律,根据乐句的旋律,歌词的变化唱出力度、情绪上的对比。竖笛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注意高音的圆润,吐音、连音要清晰,在速度、情绪

、顿音、休止等细微之处要准确把握,以便更好地走进莫扎特纯净、明朗、美好的音乐世界。【教学内容】唱《我的小提琴》、《土拨鼠》听《戏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单元目标】1.学唱歌曲《我的小提琴》、《土拨鼠》,表现不同情绪。掌

握八三拍、八六拍的韵律感。领略欧洲民歌的的风格特点。2.对比欣赏《戏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领略不同风情。认识西洋管弦乐的主要乐器并能辨别音色。能运用简单乐器为乐曲伴奏。了解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生

平及代表作。3.充分运用多媒体,增进对管弦乐的认识,组织乐器听辨游戏指导学生创作音乐小报。提高审美情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谐虐曲》律动:《谐虐曲》2、唱:《我和小提琴》【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我和小提琴》感

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通过欣赏《谐虐曲》,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教材分析】《戏谑曲》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乐曲采用二部曲式,b小调、快板、四二拍。

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与活泼的情绪,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我和小提琴》是一首挪威民歌,D大调,八三拍,弱起。歌曲结构为带补充的一部曲式。第一、二乐句中八度大跳,赋予了旋律以生气与活力;第三、四乐句中的附点为歌曲增加了活跃、俏皮的情绪。补充共6

小节,起到了强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情分析】《戏谑曲》(管弦乐)可首先通过律动熟悉乐曲主题旋律,整体上把握音乐的特点,然后再深入到对旋律、音色、速度等方面的细致聆听。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一些关于作曲家巴赫、巴洛克音乐的常识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教材中提供了以跺脚、拍手、拍腿为主的声势活动方案。可先通过观察、模仿,跟随老师中速的模唱先熟悉动作的类型和顺序。在随音乐表现时,一是要注意聆听,让动作合拍;二是要着重体会旋律的起伏,让动作更符合音乐的感觉。【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有感情地演唱《

我和小提琴》,并且唱准弱起节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二、欣赏《戏虐曲》1、听:《谐虐曲》,初听乐曲体验音乐情绪,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2、要求: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这种唱法的特点是:演唱开

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了奇特的效果。3、听音乐律动,按照图谱进行律动三、学唱《我和小提琴》1、听范唱,歌曲中平稳的旋律使你感受到什么?歌

曲中起伏较大的旋律表现出什么?(播放音乐,欣赏思考)2、跟着音乐律动感受三八拍的节奏特点,简单地用脚踩重拍,感受歌曲弱起的特点。3、再听,学生可哼唱旋律。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大跳音程的演唱方法附点节奏的演唱4、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5、轻声学唱歌

词,注意一音多字的演唱,听唱结合唱准歌曲。6、跟音乐演唱,注意歌曲活跃、俏皮的情绪,分组巩固歌曲的演唱。【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土拨鼠》介绍音乐家贝多芬【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的歌声,唱出怜爱和亲切的情感。2、通过学唱歌曲,掌握弱起乐句的

韵律,巩固急吸缓呼的技巧。3、通过听唱感受贝多芬的部分作品,了解贝多芬的作品。【教材分析】《土拨鼠》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同名诗而作。表现了流浪者带着他的宠物——土拨鼠四处奔波、相依为命的情景。歌曲为八六拍,弱起节奏

,采用小调式两段体结构。歌曲深情略带忧伤。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相似乐句音高非常容易混要,因此本课教学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与表现八六拍歌曲的韵律,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学难点】唱好弱起乐句。【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土拨鼠图片,贝

多芬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聆听音乐。1.在欣赏《土拨鼠》的旋律过程中,引导学生听这是是么动物?它的主人是怎样的身份?出示流浪艺人与土拨鼠的图片。2.介绍土拨鼠:身体粗壮,生活在草原旷野地带,以植物为食。在歌曲中,土拨鼠是流浪者的伙伴,陪着它的主人到处漂泊。3.

出示课题,朗诵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作品,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二、感受旋律,学习歌谱。1.复听歌曲,律动参与这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能表示强弱规律的声势。一边熟悉乐曲一边跟着音乐拍一拍。2.学习歌谱师:旋律可以分为

几句?a+a’+b+b’有没有相似的乐句?视唱第一二乐句乐谱。师生接龙完整的演唱。学生第一二句,教师唱三四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四句最高音在那个音上?歌曲的情趣是否有变化?第一二旋律比较平稳感情平静,第三四旋律上行,情绪较为激动3.完整视唱歌谱。(

1)说说自己容易唱错的地方:四个“身旁”7.36.67.76.6接唱对比体验。(2)73音程的正确演唱:7.73.36.6土拨鼠在身旁三、歌曲处理1.看乐谱,结合听觉印象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第三乐句(全曲最高音为3)2.分组讨论歌曲强弱处理

。教师出示力度记号: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力度记号表现歌曲。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试一试唱一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选择。3.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组织评价。P+mp+mf+mp四、表现拓展1.用电子琴练习,演奏这首歌曲。。2.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八六拍的韵律特点3.相关文化的拓展。介绍贝多

芬的生平。贝多芬的作品听赏。请学生回忆听过或唱过的其他作品,再其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断欣赏。五、随音乐节奏出教室,师生再见。【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长的足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协奏曲的特点,了解乐器的音色。2、了解乐曲的结构,能够分辨出两个

主题的不同情绪。【教材分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于1844年,是被后人誉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短小又最具抒情性的一首。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二二拍。主部主题充满动力,仿佛心中抑制不住的激情,甘美清纯,如涓涓细流。副部主题显得更为

沉稳、恬静,充满着对生活的眷恋、对人类的慈爱。这两个主题情绪色彩上有一些对比,但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歌唱性。【学情分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协奏曲)可先分别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音乐片段,感受第一主题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氛和

第二主题的恬静、沉稳,充满着对生活的眷恋。从音乐的色彩、情绪、联想的场景等方面说说这两段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在完整聆听时注意捕捉这两个主题,同时关注华彩乐段小提琴丰富的技巧表现和情感表达。【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了解乐曲结构,情绪,能够了解管弦

乐队的乐器分类和构成。【教学过程】一、1、问好,发声练习曲。2、歌曲《我和小提琴》、《土拨鼠》要求:注意歌曲的节拍,和弱起小节的演唱。相似乐曲的音准问题,对比练习演唱。二、乐曲欣赏1、初听乐曲,第一主题,感受主题的情绪(放音乐,学生聆听感受,并

交流感受。)情绪: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2、哼唱第一主题:3、再次聆听,跟着音乐律动4、聆听乐曲第二主题,谈谈感受(放音乐,学生聆听感受,并交流感受。)情绪:富有诗意、恬静、沉稳,充满对生活的眷恋。3、哼唱第二主题4、再次聆听第二主题,感受情绪,月第一主题形成对比。4、对比聆听两个乐段

,谈谈感受。5、了解协奏曲,协奏曲:协奏曲,指一件或数件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音乐体裁。因其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展示和细腻的感情抒发,所以协奏曲往往受到大众的喜爱。三、作品背景了解,作曲家介绍《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作品,优美抒情的旋律使它与贝多芬的《春天》、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作曲》并列小提琴交响曲之首。此曲问世的缘由要追溯到门德尔松与小提琴家大卫的友谊。1838年,门德

尔松产生创作此曲的念头,在写给大卫的信中写道:“灵感在我脑中一闪而过,乐曲的开端使我生心不安。”乐曲一开始并没有出现长篇的管弦乐齐奏,没有前奏曲,也没有独奏家炫耀技巧的表现,只有管弦乐团一个半小节纷扰不安的伴奏,然后由小提琴拉出主要的主题――宛如心灵温柔的呼喊,这大概是门德尔松对大卫

友谊的答谢。这种对话不用语言,最美妙的辞藻在心灵交流的瞬间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是另一中讲话方式,感受敏锐的小提琴家大卫领会到作曲家的旨意。波德莱尔在《大麻诗篇》中讲到“人变为上帝”时,其中有一节论音乐的对话功能:“音

乐告诉你关于你自己的一切,向你复述你的诗歌。音乐深入你的全身,而你也会化在音乐中。音乐向你讲述你的激情——但音乐的讲述方式并不是模糊不清得,不是像它在漫不经心的娱乐晚会上那样,不是像它在你去看歌剧时那样,而是积极主动的,它用节奏韵律的每一个运动记录在案你

心灵为人熟知的运动,并且使全部诗意进入你的头脑,宛如一部突然获得了的生命词典。”【教学反思】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