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上册《唱:李玉莲调 森吉德玛 苏格兰的蓝铃花》教学设计4.doc,共(3)页,2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4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李玉莲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欢畅的声音演唱苏北民歌《李玉莲调》,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歌小调的特点。2.欣赏钢琴曲《向阳花》,发现曲调中的民间音乐素材,感受其不同变奏段落旋律、节奏、音色、速度、情绪等方面的微妙变化。了解其与民歌之间密
切的联系。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里下河,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难点;了解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歌独特的地域韵味,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教学过程:一、节奏游戏,了解家乡1.出示节奏师:同学们,你们对
你生活的城市了解吗?你知道淮安在江苏省的什么地方吗?2.出示江苏省地图,介绍淮安的位置。你能说出苏北还有哪些城市吗?3.介绍里下河。师: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
河,总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属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称里下河平原。里下河地区主要有高邮、江都、泰州、姜堰、兴化、大丰、东台、盐城、建湖、宝应、阜宁、淮安等城市(区),覆盖
了扬州、泰州、盐城、淮安4个地级市。4.欣赏我们身边的里河。(图片欣赏)从我们新安小学的西门出去就是里运河的河堤,站在河堤上,看着美丽的风光大家心情怎么样?生:开心、舒畅二、新歌教学,创造表现师:是啊,有一位叫李玉莲的人坐在船上沿着里运河一路欣赏,咱
们来听一听她的心情如何,她看到了什么样场景?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生讨论交流(表现了人们欢乐劳动愉快生活的场景,情绪欢畅明朗、轻松愉悦的...)师:其实民歌就起源于劳动,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李玉莲调》就是这样一首家喻户晓、广为流
传的苏北民歌。作为苏北人,老师也想骄傲地唱起这首苏北民歌,请同学们跟着我张口默唱2.师范唱,生聆听3.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很想尝试演唱了,那好,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玉莲调》。①跟老师逐句唱一唱歌谱。(慢速
分句学唱歌谱,纠正音准,圆滑线的演唱要求)②再唱谱,找出相同、相似小节或乐句师:同学们找到乐句旋律之间的联系了吗?第三句两小句旋律相同,是一次重复演唱。还有有关联的乐句吗?第二和第四是相似,唱一唱。③跟琴完整唱谱师:唱的真不错,音
准节奏都很准确,眼看歌谱跟琴完整唱歌谱④师:这首歌曲中哪一句的旋律走向最低?(第三句)你听听老师唱的哪一种处理更舒服?为什么?师示范对比演唱三四两句生交流讨论师:愉悦跳动的第三句与连贯舒畅的第四句形成了对比,旋律起伏感更强,
歌曲也更打动人对吗?你能这样唱一唱这两句吗?⑤师:让我们完整演唱,注意演唱时的情绪。(可以提速唱两遍)⑥看着装的满满的货船和鱼舱,站在船头的李玉莲怎能不满心舒畅呢?让我们一起来跟音乐有表情地演唱吧。)4.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动听,这么爽朗流畅的歌曲你还能试试用更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吗?比如说(领+
齐,轮唱等)轮唱晚一小节即可学生尝试演唱,如有领唱,可请学生扮演李玉莲,唱之前在里下河河面上喊一声“开船喽”。5.生用淮安方言演唱(更有地方韵味,更有趣了...)三、拓展欣赏,溯流探源1.师:民歌是许多音乐家
进行音乐创作的根源,聆听下面这段音乐,它与《李玉莲调》有什么联系呢?生聆听欣赏,在乐曲中找出相同乐思。师小结:两首旋律听起来非常相似,但李玉莲调节奏规整,音间距离相对宽松,而社员都是向阳花节奏变得密集,填充音也较多。显得更轻松活泼和流畅。其实这首歌曲正是采用
苏北民歌《李玉莲调》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反映了当时农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乐观精神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进入21世纪后,这首歌曲又重新得到传唱,有刘紫玲、梦之旅、黑鸭子组合等翻唱的版本,还有李云迪的钢琴演奏版本。师:下面这段旋律就来自钢琴曲《向阳花》,听一听是不是和前面两首作品很相似呢
?(听片段)让我们来完整聆听作品,刚刚所唱的这段旋律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乐曲的什么位置?(开头和结尾)师追问:那中间的旋律呢?有没有觉得也有相似之处?(出示曲谱,师弹奏一两句与李玉莲调对比)师:其实中间的旋律也是根据李玉莲调的主题旋律进行加花变
奏而来的。正是因为加了很多填充音使得节奏变密才给了你速度变快的感觉。2.师:这首曲调优美欢畅,情绪轻松活泼的《向阳花》在钢琴王子李云迪的手里弹奏地出神入化,大家想不想一睹他的风采?欣赏弹奏视频,感受情绪四、小结下课师:树有根,水有源,生
活是音乐创作的沃土,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头。还有很多作曲家根据咱们的民歌创作改编了很多优秀作品,下节课咱们继续一起来溯流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