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下册《东北二人转》教学设计1.doc,共(4)页,2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38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东北二人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蹦蹦,又称过口、东北地方戏等,它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属于走唱类曲艺,代表着东北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
历史了。教材首次将地方戏曲作为欣赏内容呈现在小学生音乐学习活动中,与以前的欣赏内容增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崇拜流行音乐,而对民族音乐和中国的戏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觉得这些听起来是非常乏味和无聊。因
此,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戏曲”欣赏课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听赏、感受东北地方戏曲,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手法、表演形式、唱腔及其艺术特点,并能辨别其手法及二人转唱腔三性。2.通过让
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及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感受、体验二人转的风格特点。3.培养学生喜欢二人转,热爱自己的家乡及其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活动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了解二人转,使学生对地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会哼唱二人转中具有代表
性的唱腔并表演一下简单的二人转小曲、小帽等。2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手绢、扇子等课型:欣赏课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对比聆听,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欢迎再次来到音乐之旅,首先让我们聆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课件《出山》)。师:让我们再听一首(播放二人转《绣八仙》片
段)。师:同学们,你们你喜欢哪首呢?为什么?学生说一说不喜欢二人转的原因。师:看来孩子们对二人转还不够了解,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同走进东北二人转的世界,感受东北二人转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吧!【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二、感悟欣赏,探求新知(一)简介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和特点(播放课件)二人转也叫“蹦蹦”,又称“东北地方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综合了东北民歌和东北大秧歌,又借鉴了戏曲、说唱等
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二)了解二人转的表现手法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经典剧目《猪八戒拱地》片段。同时,在欣赏中我们思考“京剧表演上讲究的是唱、念、做、打”,那么二人转演员在表演上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每种表现手法又有什么特点?(播放课件)(师生
共同欣赏,然后分析二人转的表现手法及特点)教师小结二人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介绍表现手法“舞”时,教师教授学生简单的秧歌步以及手绢和扇子的拿法和耍法;在介绍表现手法“绝”时,让全3体学生一同转一转手绢,并找学生到前面表演一下他们所会的绝活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在欣赏课中的应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学习,传统的欣赏课往往是单一的听,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情景教学法,它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
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让学生做一做,调动课堂气氛,从而对二人转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了解二人转的唱腔三性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了解了二人转的表现手法,那么二人转唱腔音乐的性质、功能有三性:即说唱性、歌舞性和戏曲性。但是二人转唱腔音乐的三性,不是分割、孤立存在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同为《二十四节气歌》,但是唱腔却完全不同的三首戏曲小调。(播放课件)师:谁来说一说这三首不同的唱腔三性
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四)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师:我们都知道二人转剧中的众多角色大多是由两个人扮演的,这是二人转表演中最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除了两个人扮演外,还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一个人边唱边演的叫单
出头,也叫独角戏;还有多人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叫拉场戏)。【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二人转。三、才艺表演,激发情感(一)让学生到前面演一演。1.师:谁会唱二人转小帽的?学生举手表示。2.回顾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师: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你对二人转有了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二)教师总结,提出希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东北二人转,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二人转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好看!(播放课件“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舞动,最后伴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4【设计意图】再一次激发学生对二人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