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五年级下册《聆听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2.docx,共(10)页,516.68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20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阿细跳月——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单簧管波尔卡学科音乐学段高年级年级五年级相关内容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相关内容:表现领域的演唱、音乐与相
关文化领域的音乐与姊妹艺术。教材书名:五年级下册音乐五线谱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1月是否已实施是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从听觉、
视觉、视唱、律动、伴奏等多种感官、多种形式全面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培养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是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二)理论依据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曹里先生的教学理念:“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欣
赏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的同时,发展学习能力,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二、教学背景(一)学习内容分析1.体裁与形式《阿细跳月》也称作《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彝族的一首歌舞曲。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4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有一些
变化,旋律活泼跳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词则是召唤伙伴们跳舞的内容。民乐合奏的《阿细跳月》便是根据《跳月歌》而改编的。2.音乐与相关文化(1)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如今天文学所称的“
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
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2)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
、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阿细跳月”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
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阿细跳月”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
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3.作品分析《阿细跳月》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彭修文根据彝族《跳月歌》创作的。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
、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音区由高到低的变化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最后反复部分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力度渐强,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
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二)学生情况分析1.已有知识分析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乐曲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特点。学生知道民族乐器的分类,知道民族乐队有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对具体乐器没有更多认识。学生能够听辨笛子的音色,能够分
辨弹拨乐器与拉弦乐器的音色,但对乐队的认识还不够。2.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把握学生能够说出乐曲的情绪,能够通过打节拍等形式,判断出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能够在老师引导下视唱主题旋律。(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直接教授、引导参与、过程体验、舞蹈参与教学手段:通过聆听、演唱,记忆乐曲主题;简单舞蹈动作感受乐曲节奏特点。(四)技术准备用QQ影音编辑剪接乐曲;用格式工厂转换乐曲格式;制作白板课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问题一:学生读谱能力
欠缺。对策:教师通过学生听唱一小节旋律与教师教唱相结合,完成主题旋律视唱。问题二:乐曲主题反复次数多,分段欣赏缺乏重点对策:乐曲主题简单,多次反复。聆听时,指导学生熟记主题,围绕演奏乐器、音区变化、力度变化三方面对比欣赏,突出主题,使欣赏更加完整。三、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乐曲,并乐于演唱、跳舞参与欣赏活动,感受彝族“跳月”的节奏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舞蹈、演唱主题参与欣赏活动,引入与乐曲主题,对比乐曲音区、力度变化,记忆乐曲主题,感受“跳月”的舞蹈性特点。(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
.听赏乐曲《阿细跳月》,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2.记忆熟悉乐曲主题,知道这首乐曲是民乐合奏。3.知道乐曲是5/4拍的,通过演唱主题知道这是一种混合拍子。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演唱记忆乐曲主题,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二)教学难点舞蹈参与欣赏活动,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环节目标:直接导入本课主题活动1.1谈话导入话题(1)师:今天我们欣赏一首乐曲《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又称“阿西跳月”。“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活动1.2了解彝族,介绍“火把节”教师演示
图片,介绍彝族“火把节”,学生了解彝族。活动1.3欣赏舞蹈、了解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跳月”。欣赏阿细跳月舞蹈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跳月这种舞蹈形式。【设计说明:
从舞蹈的感受入手,初步感受的乐曲的舞蹈特点。】(二)初步感受全曲环节目标: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活动2.1聆听全曲,感受全曲(1)播放全曲,感受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静听,感受全曲情绪。听完,学生发言讨论乐曲的情绪。活动2.2听记主题(1)出示旋
律,区分旋律异同,学生视唱。(2)出示空缺旋律,教师弹奏完整旋律,学生选择旋律,完成填空。(3)认识5/4拍学生分析每小节拍数,引出5/4拍。介绍:这是混合拍子,可以是三拍子加二拍子,也可以是二拍子加三拍子,《阿细跳月》是三拍子加二拍子。(4)学生随琴轻声唱谱。(
5)分析乐谱中的异同,指导学生记忆主题教师:乐句节奏完全相同,切分节奏欢快活泼,旋律以do、mi、sol为主。【设计说明:分析主题节拍、旋律异同,指导学生熟记主题】(三)精听乐曲环节目标:多角度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的情绪。活动3.
1完整听乐曲播放乐曲,记忆主题出现了几遍?学生边听边默数(14遍)。活动3.2听辨演奏乐器(1)师生复习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乐器(2)分段听辨演奏乐器播放第一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演奏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笛子音色清脆明
亮。)播放第二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样的?(弹拨乐器音色圆润柔和。)播放第一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样的?(乐队全奏,丰富厚实。)教师小结:乐曲主题演奏了14遍,但让我们觉得不单调,运用了不同乐器演奏,让乐曲音色更丰富。活动3.3听辨乐曲音区变化播
放乐曲片段: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音区有什么不同?教师:民族管弦乐器的高音区演奏和名族弹拨乐器中音区合奏。活动3.4听辨乐曲力度变化播放乐曲片段:学生思考:乐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乐队全奏,
力度加强了,表现了男女老少都加入了舞蹈场景。活动3.5学习舞蹈动作(1)教师示范基本动作,学生观察有两个基本动作:踏步、拍手。(2)学生模仿动作,随乐曲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跳月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跳月的舞蹈特点。】(四)聆听全曲环节目
标:熟悉全曲旋律,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特点。活动4.1听辨主题教师出示主题部分旋律,学生轻声唱主题,再背唱主题。学生活动:边背唱主题边练习舞蹈基本动作。活动4.2听全曲(1)教师提出要求:可以随乐
曲演唱主题,可以随乐曲跳舞。学生活动:听全曲,多形式熟悉乐曲(2)教师总结:乐曲主题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区演奏,加之力度变化,表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设计说明:通过背、唱、跳聆听全曲,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五)拓展欣赏环节目标
:了解不同配器的演奏活动5.1观看演奏视频学生静看中国广播民乐团演奏的《阿细跳月》,学生听一听与我们听的乐曲配器有什么不同?活动5.2观看舞蹈视频学生静看阿细跳月的舞蹈表演,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设计说明:学生了解不同
配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拓展音乐视野。】(六)课堂小结活动6.1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及学习到的知识。【设计说明: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给与评价。】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2.课后小结,总结梳理本课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1.围绕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适时调整舞蹈教学顺序本课教学重点是欣赏乐曲,舞蹈动作是为感受乐曲舞蹈特点而设计的,所以,舞
蹈教学放在静听曲目之前还是之后,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研究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把舞蹈安排在静听乐曲之后,更加突出了对乐曲的记忆感受。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1)演唱参与欣赏活动,演唱主题对理解乐曲、感受乐曲情绪特点有着重要意义。本课
授课学生读谱能力欠缺。教师通过学生听唱一小节旋律与教师教唱相结合,完成主题旋律视唱。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也让学生掌握记忆了主题。学生记住主题才能继续完成欣赏活动,更好地理解乐曲。(2)发挥白板课件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白板课
件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参与欣赏活动。如: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选择乐谱,完成读谱,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白板音乐的随意切、放功能,让学生分段听乐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八、教学反思1.学生聆听音乐时的表现与兴趣本课设计了听辨乐曲主题旋律、节拍练习,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再观看跳月舞蹈视频,进一步了
跳月的舞步特点;再听主题反复的次数。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学生都要经过思考才能完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有效的参与了音乐实践活动。2.学生聆听音乐后的表现与效果抓住音乐主题,多形式强化记忆
音乐主题,再采用对比听辨的形式让学生一点点的熟悉乐曲。这样既降低了对作品旋律记忆的困难,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乐曲的主题,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