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音版(五线谱)】五年级上册《聆听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1

DOC
  • 阅读 2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297.366 KB
  • 2023-02-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音乐【人音版(五线谱)】五年级上册《聆听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人音版(五线谱)】五年级上册《聆听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音乐【人音版(五线谱)】五年级上册《聆听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五线谱)】五年级上册《聆听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1.docx,共(6)页,297.36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03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可爱的家》学科音乐学段第三学段年级五年级教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7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听觉入手,根据授课班级已有能力和认知特点,从音乐要素深入歌曲的内在情感,在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中,

体验对家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基于本作品进行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理论依据: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2011年版《课标》2.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可爱的家》这首歌曲是人音版五年级9册第五课的一首欣赏曲目。以感受与欣赏领域为核心内容,辅以表现

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等相关内容。《可爱的家》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抒情性及感人的魅力。歌曲学生们熟悉,所以本次教学中,学生们要对自己的演唱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本欣赏教学既区别于新歌教学,又区别于其他器乐、歌曲欣赏教学,以学生们自己演唱,自主分析为主。《可爱的家》(Home,Swe

ethome)这首歌曲是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1786-1855),为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丽》创作的一首插曲,因为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家真挚的情感,所以后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歌词是由英国诗人培恩(1791-1852)创作,因为在他一生中,除了童年时,在那个长满常春藤的老屋享受过家庭的甜蜜生活

的外,其余时间都孤身在外漂流。所以他把对家的思念和依恋,对家人的爱,都写进了这首歌。他在写此歌词之前给哥哥的信中说到:“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童年时我们曾一起度过欢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他执笔写下了“可爱的家”

这首短诗。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组成:第一乐段: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安详亲切,描述可爱的家。第二乐段:包含两个平行乐句,音区提高,抒发了对家的喜爱之情。尾声:强拍弱唱感叹似的音调,然后再现了第二乐段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内

心深处对家的眷恋与感恩。(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可爱的家》这首歌曲都比较熟悉。经过前四年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具备良好的聆听习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欣赏曲目;初步掌握教材内聆听作品的基

本曲式结构、演奏形式、作家作品等内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辨并记忆主题旋律、辨别音乐基本要素的变化(如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课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分析发现:30%的学生竟然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家的

情感;会演唱歌曲,并课前进行复习;不了解歌曲的结构和力度;没有通过分析自己的演唱来欣赏歌曲的经验;希望聆听对比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表现的本作品;没有过主动演唱或演奏本作品的想法。(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问题:①学生接

触过许多弱起小节弱唱的作品,对于强拍弱唱没有过接触。②学生前期欣赏音乐作品时,基本以着重聆听同一作品的同一音响为主。没有通过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去欣赏作品的经验。对策:①通过对比分析,情感体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②欣赏童声、女声、钢琴、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可爱的家》。(4)教

学方式与手段: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教学情境下,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并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不同表现形式《可爱的家》的音响对比中,感受音乐,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鉴赏能力。(5)技术准备:用coolpro2编辑声音文件;用PP

T制作课件。收集整理八段音响并用数码钢琴录制三段伴奏支持本课教学。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版本的欣赏,体会人们及自身对家庭的喜爱与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用这首歌曲去表达自己对家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对比鉴听等方法,体会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带来的

不同的感受。知识与技能:(1)了解歌曲音乐要素、三段式结构。(2)了解本作品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3)能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去表现歌曲。教学重点:分析童声齐唱版、感受女声独唱版《可爱的家》。教学难点:(1)强拍弱唱的内在情感体验

。(2)通过感知音乐要素及其他表现形式,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一)情感体验导入课题环节目标:让学生们在《可爱的家》的旋律,及对自己家温馨的情感中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同时观看,配以本班

学生全家福照片的管弦乐版可爱的家,让学生体会自己对家的情感,感知管弦乐版《可爱的家》,从音乐与情感上,为本课教学铺垫。活动1.播放管弦乐版,并配以学生全家福照片。活动2.回忆歌曲名称与说出演奏形式。活动3.与大家分享

自己家庭温馨、温暖的时刻(二)童声齐唱分析歌曲环节目标:能从音乐要素、结构去分析,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欣赏和了解歌曲。设计意图:通过跟唱、画旋律线唱谱、加歌词演唱,使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突破强拍弱唱教学难点。活动1.第一遍聆听跟唱童声齐

唱版《可爱的家》。(1)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情感。(2)了解歌曲中对“可爱的家”的描述及所表达的情感。活动2.第二遍用画旋律线的方式唱谱。感知旋律、节奏、速度等,分析歌曲的结构特征。(1)看拍号及表情术语。(2)画旋律线感知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速度中速。(3)分

辨歌曲的结构。活动3.第三遍加歌词演唱歌曲。(1)感受歌曲力度变化带来的情感体验(2)感受第五乐句弱唱的内在情感。(三)女声独唱追根溯源环节目标: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歌剧中的女声独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这首歌的源头,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歌剧中的女声英文演

唱,去体会歌曲更深的情感表达。活动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词作者佩恩和曲作者比肖普,了解歌曲的出处和创作动机。活动2.教师英文演唱《Home,sweethome》。,再现歌剧片段。活动3.学生谈情感体验,对比欣赏。(四)聆听分辨表现形式环节目标:记忆旋律,能分辨同时

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可爱的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钢片琴独奏,使全班同学记忆旋律,回忆童年幸福的家,再聆听其他四种表现形式的片段,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活动1.通过钢片琴独奏带领全班同学记忆乐谱,回忆童

年幸福的家。活动2.聆听分辨钢琴、吉他、童声独唱、男女声三重唱版《可爱的家》。(五)多种形式激发表现环节目标:激发学生借助《可爱的家》这首作品,结合自身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家人诉说自己的爱与感恩之情。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本次课所涉及的八种演

奏形式,及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明白,人们喜爱用各种演奏形式表现《可爱的家》这首作品的真正原因,自身的情感世界得以升华,并积极去表现这首作品,突破教学难点2。活动1.课堂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

有对家的爱与依恋之情。活动2.学生运用自身所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可爱的家》,师生共同表现。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课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是形成性评价,其中既包括师对生的评价,也包括了生对生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评,互评,师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客观、更有实效

,真正的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教学反馈环节,体现评价方式设计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工具性和适用性。1.学生自我评价:(1)我了解了歌曲,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我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表现的《可爱的家》。(3)我有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去表现

歌曲的愿望。2.学生互相评价:(1)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2)能在合作学习中听取不同意见并改正自身认知。(3)能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评价其他同学。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是否对歌曲有了解和感知。(2)是否能主动聆听、感受歌曲,及各种演奏形式。(3)是否能运用自身所喜爱的

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可爱的家》。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音乐要素感受鉴赏通过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以情感为主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设计欣赏教学。2.追根溯源深入作品回到作品诞生的歌剧中去感受作品。3.音乐表现产生共鸣让作品深深打动学生的

心灵,以此激发学生音乐表现。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课的音乐性,始终用音响“说话”。将教师过多的讲解改为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相结合。除回答问题、谈话外,还有聆听分辨、视唱旋律、试奏钢片琴、演奏、演唱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是只“

说”,更多的是表现音乐。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