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送别》教学设计 (2).doc,共(6)页,3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80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文字得到升华并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过程与方法:通过穿越剧的表演、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简介李叔
同、了解学堂乐歌、演唱歌曲<<送别>>。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堂乐歌几歌曲的创设背景,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演唱状态和方法及对歌曲感情的处理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青春纪念手册》时间节点:2017-19
82-1915我个人把这首歌定为最现代(2017)校园歌曲,当看到你们的表情和状态我觉得我的定位是对的。那我们把时间向前穿越来听一首歌曲《童年》这是一首七八十年代(1982)我和在座各位老师都喜欢的校园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
境或感受的歌曲。时间还要再往前穿越那么在上世纪(1915)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送别》(二)、新授1、情景剧李叔同作品《送别》的创作背景男生A:李叔同写什么呢?这么认真?读来听听李叔同:朗读自己的诗词《送别》同学感受
意境男生B:嗯,意象基本上源自中国古典诗词。叫什么名字?李叔同:《送别》女生A:长亭和古道是送别的场所,女生B:晚风和夕阳是送别的情境,女生C:芳草、杨柳、竹笛和浊酒是送别的物象。李叔同:同学们我想到美国作曲家J.P.奥德韦(JohnPondOrdway)他
创作的一首曲子。你们听老师:弹奏送别旋律。听后学生们都赞不绝口李叔同提出:我们试着把词填到曲子里演唱吧!试唱歌曲减慢处理穿越回现代老师:当这些意象汇集起来时,一个穿越古典抵达现代的极品之作就诞生了,而在这个时期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早期的的学堂乐歌旧曲填新词的形
式2、教师总结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
出其门下。3、歌曲分析师:提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4、出示歌谱,学唱歌曲(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2)用U模唱,要求气息连贯流畅、轻声、高位置。(3)学唱歌词。师:“同
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4)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B、注觚字的读音gu。5、演唱歌曲:①填词演唱,引导学生解决歌唱上的难点。(适时提示学
生正确的歌唱状态与方法)②歌曲感情处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的变化.感情处理:A忧伤+B激动+A失落结束句的意境延伸:渐慢、渐弱,表达真实离别之情。6、完整演唱歌曲三、表现歌曲(1)领唱、齐唱(2)加入简单的二声部(3)加入乐器演奏,感受不同乐器带来的声音效果(口风琴、萨克斯、竹笛)(口风琴:吹奏类键
盘乐器)(萨克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写到:萨克斯的主要特点是音色美妙变化、深沉而平静,富有感情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乐器能发出这种奇妙的声响)(四)拓展活动《送别》在中国,最初是作为学堂乐歌传唱的,后来经由电影音乐深入人心同学们知道吗?我
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送别》在这部电影中充当的是影视插曲。学生们可以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五)课堂小结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教学反思对于我来说《送别》不仅是是一个年代性的产物更
是听了之后会记住并且打动心灵的歌曲,我也一直希望能够走进歌曲直观的感受歌曲的意境。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我使用了穿越的形式,部分同学穿着五四青年的服装演绎李叔同《送别》的创设背景,纠正了大家一直认为《送别》的词曲都是李叔同的误区、讲述了学堂乐歌,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让课堂上的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年代性
带给我们的思考。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兴华小学王艳艳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