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知识 骨干音》教学设计.docx,共(2)页,14.75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72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2、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2、
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大调,4/4拍,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
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变化。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舞视频。2、提问:欣
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学生回答。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3、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
学习。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学生听后谈感受)2、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
牧场》。提出问题:(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2)歌曲是什么速度?学生回答:中速。3、《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提问:旋律中哪个音
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师:以“6”音为主的旋律一般给人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2)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学生随琴唱歌谱。4、学习歌词。(1)学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
为最难唱的地方。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2)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找出最抒情的一句。歌曲中“啊”用连线“⌒”连接,显得尤为抒情。(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啊”(第三乐句),并在声音
的运用上加以指导。(4)学生唱第二段歌词。这段歌词中提到的“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特别尊敬。(5)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5、歌曲处理(1)分析歌词。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演唱时要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夏牧场的美丽景色,第五乐句“啊”要唱得连贯流畅、优美抒情。第二段歌词描写了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演唱时心情应稍带激动。(2
)为歌曲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为动听。①学生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例如: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
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②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6、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动画,并演唱歌曲。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了多种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从中感受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