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冀少版】六年级上册《姑苏行 笛子独奏曲》PPT课件.ppt,共(12)页,8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00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枫桥夜泊——唐张继诗句的出处•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
,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
合自然景观的实际第六单元江南风情——冀少2011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笛子独奏曲《姑苏行》——音乐欣赏《姑苏行》•《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
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
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听《姑苏行》我们听到的是由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演奏的,因为对于此乐曲来说俞逊发的版本目前来说是演奏的最动人的。作者介绍•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江先谓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即跟哥哥学
艺,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革命,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专业主要是靠自学,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
,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江先谓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引子•宁静的引子,好似一副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聆听教师示范本段乐曲第一段•接下来是第一段抒情的行板,犹如旭日东升后荡漾
的春风,它是那么的清新亮丽,迎面扑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感受到了笛声表达的欢快、喜悦,也使我们产生了对美景的向往。这段行板描写的是游人“行”于姑苏城的美景之中,在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因为苏州的园林
小巧精致,善于以小见大,在空间的组织上多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造成“步移景换”的效果,可以说是人在画中游,每一步都可以看到一个美的画面。我们在笛声中“看”到了游人们的“行”确是“三步一住,五步一停”的徐徐而行,那笛子在吹奏时气口的巧妙安排所形成的节奏,
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游人游览苏州园林时的行行停停和那种兴致盎然、悠然自得的意态。——聆听教师示范本段乐曲第二段•中段的小快板,并非是描写游人急匆匆的行走。而是描写了游人目睹美景后喜形于色、情溢于外的感慨非常。此时刻,如是古人,当是吟之诵之、舞之蹈之,非此不以畅怀;而今人则是纷纷拿出相机、DV,或独照
、或合影,留此存照,非此不以寄情。此一段在演奏风格上更显昆曲特色,旋律流畅而不失强弱起伏变化,速度快而不急,且圆润富有弹性,就如同是舞台上昆曲里的且舞且唱,将曲子领入高潮。——聆听教师示范本段乐曲第三段•末段舒缓而稍加变化的旋律再现了主
题,速度较之一段稍慢,更感旋律婉转动听,此段描写了斜阳夕照下,游人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游兴未尽不忍离去的感情。而我们听者从再起的旋律中再次回味着浓浓的江南风情,说不定一曲未了,你就打定了主意,要一游姑苏了。——聆听教师示范本段乐曲本节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