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6-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doc,共(3)页,12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方式,学生集体探讨完成相关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以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材分析】聚落文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生活中的地
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内容为“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这个词学生比较陌生,但是通过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知道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聚落与环境”是重点和难点,理解“聚落与环
境”的关系,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受环境和社会生活影响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差异;以及保护传统据聚落的意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和世界人口的分布,为聚落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如何从图片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老师适当启发与引导。【课
标要求及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大量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活动,体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实
用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的地理,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2.知识与能力:知道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3.过程与方法:设计三个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
,通过合作学习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小辩论会,在辩论中树立学生保护好传统聚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聚落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人地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出示图片“中国夜晚灯光分布图”,引出“聚落”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承转城市就是聚落的类型之一,那么,什么是聚落呢?聚落分为哪两大类?讲授新课一、城市与乡村【活动1】在聚落的演变过程
中,请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汇报展示【总结】1.聚落的演变: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承转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聚落的选址是受到哪
些因素影响呢?讲授新课二、聚落与环境【抢答】播放图片,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学生抢答【总结】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培养学生观察、反应、总结能力【活动2】请描述传统民居的特点,说出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怎样的
自然环境?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汇报展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承转传统民居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许多传统民居遭受到破坏,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讲授新课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
义【活动3】小辩论会正方:北京四合院要保护VS反方:北京四合院要拆选两个小组为辩论的正反方代表、其他小组为其两方方阵同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课堂小结课外探究备用搜集课外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并写出它们的
文化价值及保护措施。学以致用【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以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三个活动:活动一和活动二都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群体协作,又使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发挥。活动三设计
小辩论会,通过小辩论,组织学生辩论。既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又在辩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本节课注重生活中的地理资料的运用,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所以孩子们学习起来很亲切,也很实用。本节课的不足之
处在于在“小辩论”这个活动环节,本意是突出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辩论中越辩论越清晰,但是由于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缺失了。所以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按照课程标准,设计成2课时,第2课时进行辩论,那
么学生准备资料就更充分,参与率也高,也许会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