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小学六年级【鄂教版】心理健康 第十二课《感谢有你》教案15.doc,共(5)页,7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95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年级第十二课感谢有你执教:李珊【主题说明】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特殊,因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对周边事物的存在感到理所当然;不但
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福,反而几乎每天在抱怨、嫉妒。要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生命中的一切,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事物,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培养学生感恩的心理,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
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事物,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3.行为目标:感恩他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去
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难点: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做感恩之事。【课前准备】1、制作教学PPT2、查找有关故事音乐,录像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课前准备给检测学生心理增量的环节做铺垫。做小调查观察岛(热身暖心)由几幅图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1、看图提问:教材上的四幅图让你想到了谁?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3、教师总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接受着自然的阳光雨露、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有他们的陪伴,让我们更好的成长。我们要对他们说“感谢有你”导入本课课题。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发言情况进行总结。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培养感恩的意识,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懂得珍惜。活动一:学唱手语歌1、观看《感恩的心》,找出最打动自己的歌词。2、阅读《感恩的心》背后的故事。分享你的感受。一句简简
单单的感谢却包含了无尽的感动,学会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导入活动二。活动二:感谢有你1、请全体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以“感谢有你”开头,分别给五个人写一句话。2、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话,并分享此时的心情和感受,说说打算为他们做些什么?3、心理引导:
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谢一切使自己成长的人。1.老师课前跟随视频学手语。2.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谈谈真情实感。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1、补充小故事:《上天堂的路》(可用PPT展示)。2、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
悟。3、心理引导:感恩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不管是失去还是拥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的人和事,就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1、教师可自主选择其他感恩小故事。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和幸福。拓展园(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和感恩父母。1
、反馈测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测试结果。2、心理引导:希望学生能将这种内心的感恩转化为实际行动上的感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1、让学生先说自己哪几项回答“否”,要真实。2、对学生的回答要多加鼓励。3、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2、教材测试中回答“否”的问题,是否已同父母沟通,做到了“是”。【练习题】1、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你的感激之情。2、请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打算为他做些什么,并将信寄出。【教学参考素材】故事一、感恩的心有一个
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
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撰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
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雨一直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那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
妈一定会好好的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唱”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
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唱”着......故事二:上天堂的路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
,就给他们一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人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
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那个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学生思考:“上
帝为什么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呢?”。【心理学背景知识】感恩的实证研究1.感恩与幸福感近年来,关于感恩与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研究表明,感恩是典型的积极心理特质,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视为一种增强个人幸
福感的力量,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另有研究发现,感恩与心理幸福感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并且这种关系部分独立于五因素模型的30个层面。在控制了五因素模型的30个层面后,感恩能够解释心理幸福感的大多数方面特有的差异。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活力、幸福感正相关,而与抑郁、嫉妒负相关,而且这些关系不受社
会欲望的影响,在同伴评分的测验中依然存在。感恩的人可能比他人更幸福,部分原因是他们想要他们已经拥有的。感恩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积极的看法,而感恩的归因又会引发更多感恩情感的产生,这在整体上提高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幸福感正相关极高的特质
感恩,与对生活的更积极的展望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积极认识偏好有关。感恩的人更可能寻求情感的和工具性的社会帮助,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接近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一项非自我报告的测验研究发现,操纵感恩变量,可以促进积极情绪和其他正性情绪的产生。2.感恩与亲社会行为Schwartz将感恩称为人类
的内部心灵,一种能使社会中各种关系保持亲社会倾向的力量。研究显示,习惯性地体验感恩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特质感恩与积极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正相关,而与嫉妒和对物质主义的追求负相关。在大五人格测验中,感恩的
人表现出高随和性。高随和性的人有移情的能力,愿意原谅他人,有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倾向,这恰恰能促进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发生。感恩的人不仅把自己描述为有着积极的心态,而且也更慷慨、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同伴评价的测
验中,感恩的人也被评为更有亲社会倾向。McCullough等认为个体通过体验感恩,会积极地做出亲社会行为。他们将感恩比作道德的晴雨表,认为感恩可以激发人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并且可以通过强化人们先前的好行为
而鼓励人们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感恩可以阻止个体进行破坏人际关系的行为。感恩的人更乐于助人,对周围的事物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看法,更易回报施惠者。Giacalone等认为感恩个体需要有较高的希望水平,才能将自己的亲社会倾向转化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充
满希望的情绪状态是向前看的、以行动为指向的,高希望水平的人会有较高的问题解决期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果感恩个体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亲社会行为能够达到一个目标(如:处于低希望水平),那么他们不太可能会关注亲社会行为。Froh等研究发现,个体在青年时期的感恩与得到社会的、情感的、物质的
各种好处有关。感恩源于并能产生很强的社会纽带,部分是通过鼓励人们为他人创造有意义的经历实现的。施惠者在亲社会行为得到强化后会感到幸福,旁观者也会感到敬畏,施惠者将来也可能会经历到感恩。这种聚焦于感恩的社会情感圈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3.感恩与负债感感恩和负债感(inde
btedness)在心理学中常被等同,新近的一些理论和实验研究却指出了二者的差异:这两种情感是不同的体验,是对不同情景的不同反应。负债感常伴随着负性情绪,如不适和不安,而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性情绪,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自我报
告的实验中,负债感与回避动机相联,而感恩与亲社会动机相联。负债感源于回报他人的责任要求,而感恩的境界高于此。Watkins等在实验中操纵施惠者在感恩脚本中的期望发现,当施惠者的回报期望增高时,被试报告的感恩水平更低而负债感水平更高。在施惠者未表示出强烈的回报期
望时,被试更愿意做出回报。受惠者的感恩行为是对恩惠以及对受惠者与施惠者间关系赞赏的象征,与受惠者在未来帮助施惠者的期望呈正相关。感恩者感激地去报偿,去建立与施惠者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并不一定是为了卸下负担。感恩的正性情绪
使受惠者对施惠者的目的更为敏感,对善意的帮助更会有感激的反应。如果施惠者强迫受惠者去感恩,那么受惠者将有更少的感恩体验;当外部对受惠者回报恩惠的期望增加时,受惠者的感恩体验会进一步减少,而负债感会增加。这个发现对互惠理论也有一定的启示
:施惠者把互惠标准定得越明显,受惠者就越少地感恩;施惠者越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受惠者越不可能感到感激。参考文献:胡瑜,孙灯勇.(2010).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4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