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3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5-【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一年级上册.doc,共(2)页,2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38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评课稿常水英李向妮老师今天早上执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是一节班级团体辅导课,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教法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往往借助活动体验,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愉快
、轻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认知的提升,行为的强化,从而改变认知和行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组织各种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景、活动,营造轻松、和谐、安全的交流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心得到触动,产生改变的愿望,从而矫正和改变之前的不
良行为。从2002年,我县开始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到各个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小屋,再到研究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局杨洪文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是他总结的班级团
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生动、贴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及指导意义。这个模式分为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镜中看我;二、协作会话,现实看我;三、实践训练,辩证看我;四、启发反思,发展看我。下面,我就用这四个环节,对照来
评一评李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开始,李老师用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小明找不到作业交”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这是谁的错?然后揭示课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在发表意见、倾听意见的的同时也在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对这样的行为是对是错,在内心当
中做出了评判。这就是创设情境,镜中看我,我认为这个情景的创设对于激发讨论欲望,引出课题非常恰当,设计的很好。接下来,李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1、用便签写出自己会做的事情,交流后贴到黑板上,协助老师完成了板书,一箭双雕,然后明确三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做的事情有哪些;2、评判公园里发生的事,小明不会系鞋
带请妈妈帮忙。3、讨论“算命引发的故事”。这部分李老师主要采用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交流,符合“协作会话,现实看我”的模式环节。在协作讨论中,哪些事情应该我们自己来做?当遇到长辈的阻挠时,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做?为了避免产生严重的依赖性,我们2应该从小怎么做?等等的疑问逐
一明晰。当然,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没有培养实际做的能力,那么课堂仍然是纸上谈兵,即使精彩纷呈也会因欠缺实在的技能训练而留下遗憾。李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恰恰就在这个环节。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
实践训练的活动—叠衣服。她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叠两次,学生通过两次叠衣服,体验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开始是因不会叠而无地自容,后来是会叠了,叠得好了,得到赞赏的掌声,十分自豪自信。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技能也确实得到了提升,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我们教育类课
堂,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像这样,让学生真正学会一种技能,让学生的内心有起伏,又变化,达到有,肚子自我教育,那我们的德育就太成功,太棒了。在这个活动后,李老师还来了两个巩固性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爸爸妈妈不在
家,冰箱里什么都没又饿,你会怎们办?”,“家人嫌你小,不让干家务,你怎么办?”再次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否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然后以一首活泼欢快的儿歌《别说我小》调节气氛,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环节叫做实践训练,辩证看我。在活动中,学生辩证看待自
己会与不会,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从不会到会,我认为这一环节所设计的活动非常有效,巧妙,所以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最后,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自然是有很大收获的。在一番真情回顾之后,老师送给学生一句鼓励性的话,增强了学生今后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决心。这就是模式中的最后
一环:启发反思,发展看我。我认为,李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很恰当。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三点:1、流程设计符合模式要求。2、活动设计丰富多彩,典型有效,做到了一课一得。。3、教师教态亲切,有亲和力,能随机调控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唯一略显遗憾的地方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谈话的时候,差一些追问,挖掘的深度不够,使得谈论不够充分和透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还有就是活动与活动之间过渡得太快,没有思考消化的余地,衔接不太自然。当然,看戏都会看,自己唱戏未必能唱好,所以,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