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卷.doc,共(11)页,3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26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请考生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材料一:千百年来,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虎是力量的代表。自然界中的虎,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视野里,虎不仅被用来形容体魄的强健、身姿的矫健,更指代精神的焕发、力量的凝
聚。中国人笔下的虎,有叱咤风云的“虎啸而谷风至”,有威武刚猛的“气吞万里如虎”,有自信豪迈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的不懈追求,更激励着人们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虎是勇敢的象征。古往今来,能够彰显勇敢、无畏的人和事,也往
往与“虎”联系在一起。革命年代,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满身虎气”的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抗战胜利
作出贡献,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改革开放后,广东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四地,敢于开拓、勇当先锋,创出了“广东四小虎”称号……像虎一样不惧艰险,像虎一样勇毅前行,英勇无畏的气概与精神,支撑着人们在时间画卷中,书写下一段段激越人心的英雄传奇和奋斗史诗。中央领
导人号召:“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努力争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奋进在虎年,就是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不管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还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无论是推进“双碳”工作,还是推动共建“一带
一路”高质量发展,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哪一项不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
的更大奇迹。(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30日《奋进在虎年》)材料二:古代,成年人尚且忧虑自身安危,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是一次堪比“闯关”的生命之旅。在古人眼里,尚在襁褓的婴儿弱小而毫无抵抗力,自然会
用各种各样的仪式为其驱灾避瘟。能“噬食鬼魅”的虎,自然也被天下父母寄予厚望。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击之物”,孩子未出生之前,求子如虎,出生之后又给婴孩戴虎头帽,着虎头鞋,有时还穿虎皮衣,以祈求如虎子般健康。虎形的玩具在古时并不少见,
商代遗址中就曾出土灰陶烧制的卧虎以及小型玉雕虎,可以时常佩戴于身。到了清代,多地有制作布老虎的习俗。与布老虎一样色彩缤纷的民间工艺,还有虎头帽。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实物例证是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的虎头帽襁褓俑。这个婴儿俑头戴虎
头帽,身着衫,外裹襁褓且在身前系有三条打结的绑带,衣帽处的细节塑造细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婴孩服饰的样貌,也可判断当时孩童已有戴虎头帽之俗。(摘编自王静《老虎在民间的身份》)材料三:在武松被施耐庵塑造出来之前,古人笔下那些真真假假的伏虎英雄早已
多不胜数,但拜《水浒传》所赐,武松成了几百年来最著名的打虎英雄。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家创作出的种种传奇也与人类原始狩猎中的伏虎文化息息相关。洪荒时代的人类要生存,不可避免要与猛兽斗争,而群兽之中又以虎最
为凶猛。清代时大面积山林地带的垦殖,破坏了虎的栖身之所以及老虎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大大缩小了人类与老虎间的距离,导致虎患横行,猎虎行为自上而下广为流行。对帝王们的狩猎战绩,老百姓并不怎么买账。毕竟帝王将相们的狩猎,大抵还是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当然,武松在打虎英雄榜上的人气吊打历代帝王,还有
个重要原因,他虽然是喝酒后不信邪上虎山,但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客观上是为当地除虎患,属于为民除害之举。可以这么说,历来受民间推崇的打虎文化的内核并非以猎虎来彰显武德,而在除暴安良。老虎何辜,怎么就成了“暴”和“害”
的代表?其实还真不算冤,数千年来猛虎下山以人为食的事例数不胜数,甚至多有群虎围村、屠村的惨剧,以至于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虎患”这一专有名词。老虎既然已称之为“患”,人们自然希望有英雄出来扫除祸患。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虎历四郡,害千二百
人”,百姓深受其苦,逼得朝廷亲自出面号召打虎。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发出诏令,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诏令发出后,几位少数民族勇士制作白竹弩,最终射杀了白虎。(摘编自周渝《古代文学中为何总有“打虎英雄”出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虎是力量的代表,虎是勇敢的象征,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B.奋进在虎年,因为胜利不会自动走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激发昂扬斗志,使出浑身干劲,奋力拼搏,自己走向胜利。C.艺术源于生活,武松成为几百年来最著名的
打虎英雄,是因为与人类原始狩猎中的伏虎文化紧密相连。D.打虎文化历来受民间推崇,因为其内核不仅在以猎虎来彰显力量与武德,而且在为民除害、除暴安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卧虎藏龙”“龙骧虎视”“燕颔虎颈”“龙韬虎略”等词语与古人对老虎的崇
拜不无关系。B.体悟虎的品格,弘扬虎的精神,使出虎的干劲,能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C.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实物例证是韩森寨唐墓中的虎头帽襁褓俑,由此可知戴虎头帽之俗始于唐代。D.就算周武王有“禽虎二十有二”之记载,康熙皇帝有“日射三虎”的打虎逸
闻,但都远不及武松有名。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古人认为虎子方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孕妇把看虎豹飞跃的图画当作胎教。B.唐宋时期,北京、苏州有“编线为虎形,系小儿胸前,谓之老虎花”的习俗。C.追求养生之道的古人,为了安眠宁神,将虎化为枕头,镇妖辟邪、
守护美梦。D.明末清初,晋、陕等地有端午节给儿童做艾虎肚兜,身上挂艾虎香包的传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千百年来,虎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形态,从神坛跃入民间。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虎”会成为年画中的常见元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
,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
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句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
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激,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
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
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
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
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
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
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
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并且,在这六年内世
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
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B.文章说“我拿出
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因为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点钱,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C.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D.文章中有两处
“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
造出来的。B.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人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C.文章以“不变”反衬“变”,重在批评有些衣冠人士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D.文章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叙
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8.文章中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画横线句)。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请简要说明。(4分)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
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
,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
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知出此/而乃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入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1.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B.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
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
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B.苏辙在文章开篇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相继被秦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下之势”。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导致六国先后灭亡。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
的,都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14.请简要阐述苏辙为六国构想的“自安之计”。(3分)(二)古代诗
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③异天真。[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
远离家乡。②放妻: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甚细微”与“
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是和诗人的心情互相接近。C.尾联将“悲丝”“急管”与促织的鸣叫对比,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乐器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
何动人”写到了极点。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16.诗歌颈联中的“放妻”有两种解释,一说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
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图。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得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网络被字母
词的传播威力冲击之时,人们不禁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射击的百步穿杨,短跑的风驰电掣,游泳运动的________,艺术体操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曾令国人________。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大众传媒长期承担着社会文化教养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报纸、广播、影视媒介等________。然而,随着传
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短视频、颜文字、字母词日渐改写社会表达习惯。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________地肩负起涵养
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提供流行的语言文化是顺势而为的做法,迎合经典的语言文化则是社会和时代的责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似水如鱼黯然泪下概莫能外首当其冲B.似水如鱼潸然泪下一概而论义不容辞C.
如鱼得水黯然泪下一概而论首当其冲D.如鱼得水潸然泪下概莫能外义不容辞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语言给养没能借助体育盛会与青少年,尤其是全民建立起文化的连接B.这些语言给养没能借助体育盛会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起文化的连接C.体育盛
会没能借助这些语言给养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起文化的连接D.体育盛会没能借助这些语言给养与青少年,尤其是全民建立起文化的连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顺势而为,提供经典的语言文化则是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B.提供流行
的语言文化是顺势而为的做法,迎合经典的语言文化则是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C.提供经典的语言文化是社会和时代的责任,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则是顺势而为的做法。D.提供流行的语言文化是顺势而为,迎合经典的语言文化则是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二)语言
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日,数字人民币APP在公开市场上架。那么,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到底有啥不同呢?简单而言,如果说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那么①________,“
钱包”的内容。数字人民币是独立于实体货币的另一种“钱”,它不需要关联银行账户,主要用来替代流通中的现钞和硬币,功能和现金一样。你可以把它当作以往你放在钱包中的一张张钞票,只是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当然,这种数字化的“钱”也需要有数字化的钱包才能储存和使用
,②________。钱包包括专属的数字人民币APP等,不需要强制绑定银行账号,但也可以使用银行卡对钱包进行充值。此外,微信和支付宝也会成为数字人民币的第三方软钱包。硬钱包则有卡片等多种形态,支持收付款双方在无网络或信号不佳的
地方,通过“碰一碰”方式完成双离线支付。数字人民币的出现,并不会让现金立刻消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只要老百姓有使用纸钞的需求,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纸钞的发行。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③________。21.在
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以“数字人民币”为主语,用三个否定句概括其主要特点。(5分)数字人民币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命充满变数,生活并不总是按人的意愿行进,有些事情是不可预约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考试语文(A)参考答案1.B【解析】A.“重要”而非“最重要”。C.武松成为最著名的打虎英雄,是因为《水游传》这部作品。D.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认为打虎文化的内核不是彰显武德。2.C【解析】“目前国内发最现早”,而不是“最早”。“戴虎头帽之俗始于唐代”错误。3.C【解析】材料二的观
点是虎被天下父母寄予厚望保护自己的孩子。C项可论证古人利用虎的形象镇邪纳福。4.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首先总说虎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②然后采用举例论证分别从虎是力量的代表、虎是勇敢的
象征两个方面论述了虎的精神内涵;③最后结合现实激励读者在虎年勇毅前行,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总分总论证结构1分,①②③梳理文脉各1分。酌情给分。)5.①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等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②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和梦想的不懈追求
,激励人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③虎能“噬食鬼魅”,人们希冀借虎之威势驱灾避瘟,庇佑自己和家人。(或:表达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6分,酌情给分)6.B7.C【解析】“以'不变'反衬'变'”“重在批评”不对。8.①这件夹衣体现了很多人缺少
、而那位裁缝却具备的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作者心生感动。②这件夹衣是那位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按约定时间送来,而作者却已早睡,因而心生惭愧。(每点2分,酌情给分)9.①风景方面:“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予作者的启示,人
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②人物方面:“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每点3分,酌情给分)10.C11.A12.C1
3.(1)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泊”、“以谗诛”、“终”、句意各1分)(2)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他们考虑祸患时太粗疏,谋求利益时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局势啊!(“咎”、“疏”、“势”、句意各1分)14
.齐、楚、燕、赵四国全力支持韩、魏,让韩、魏没有后顾之忧,在前方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暗中援助。(大意相近即可)(3分)15.D【解析】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16.(1)赞同第一种。①“放妻难及晨
”的意思是:结伴多年的妻子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诗人自己。诗人久客他乡,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牵动了思乡之情,不禁泪下,由此想到远在故乡的妻子同样深夜难眠,也在思念自己;②虚实结合,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更
为强烈。(6分,言之成理即可)(2)赞同第二种。①“放妻难及晨”的意思是: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难以稳睡到天明。诗中的“久客”指长期客居外乡的人。长期客居外乡的人,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不禁泪下。而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半夜也同样被哀
鸣的促织声惊醒,流泪不能人睡。②“久客”和“放妻”都是命运悲苦的人,他们在面对促织鸣叫时,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抒情上更具普遍性,更易引发情感共鸣。(6分,言之成理即可)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3)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18.D19.B20.A21.①数字人民币就是钱②钱包有软硬之分③现金和数字人民币将一直共存。(每处2分)22.不是“钱包”,(2分)不需关联银行账户,(1分)收付不受网络限制。(2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
】苏辙《六国论》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他们考虑祸患时太粗疏,谋求利
益时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局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
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瞧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
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
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
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
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
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
怎不令人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