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编精校卷2023届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627.56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24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龙岩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
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2.下图为春秋时期秦公簋(古代食器,也作礼器)铭文,内容显示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
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该文物A.证明夏朝已有成熟文字B.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依据C.可用以论证夏朝的存在D.反映出秦国谨遵礼乐制度3.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
明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4.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氏族建立的后
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5.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间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
(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6.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
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
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7.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巩固贵族政治的客
观要求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D.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8.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
生存现状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9.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
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10.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
家收太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11.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册府元龟》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
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旧唐书·烈女传》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12.唐建
中元年(780年),“两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革()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B.激化了政府与藩
镇的矛盾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D.严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13.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资料出处“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晋朝陆翙《邺中记》“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春幕越江边,
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14.隋末以来,民
众自残手足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全力推行严刑峻法15.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
、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
南移16.如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的的评论者评论者评论内容(节选)颜真卿(唐代大臣)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
,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司马光(宋代史家)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赵翼(清代史家及玄宗平内难,
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王寿楠(近代学者)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劄记》)A.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
致叛乱窃权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
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
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
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
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
“仁”人。射礼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材料二汉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和管理之下
,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当时,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
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1)据
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体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领域变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人地关系核心表征历史阶段夏商周秦汉三国隋
唐两宋元明清核心社会特征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增加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战争频发,人口人减少、主动南迁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缩小,人口激增、商贸繁荣开荒拓疆灾荒严重,人口流动大人口膨胀,边地开发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农耕
农耕、圩田﹑修筑堤防农耕、战争、迁移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农耕、商贸,开发山农耕,开辟沙地、梯农耕、政治移民农耕、开辟边地及深的活动漕仓、围海地,扩大圩田田、圩田山密菁核心“地”类要素土地——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根
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
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表3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简牍2记录12名成卒
,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戌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摘编自《里耶秦简:
“复活”秦历史》等材料二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城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023届龙岩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
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C.王权
与神权趋向于背离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
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而非背离,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
为春秋时期秦公簋(古代食器,也作礼器)铭文,内容显示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该文物A.证明夏朝已有成熟文字B.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依据C.可用以论证夏朝的存在D
.反映出秦国谨遵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公簋铭文是实物史料,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这事史实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C项正确;最早成熟的汉字是甲骨
文,排除A项;秦公簋的内容与秦统一六国无关,排除B项;秦公簋的内容没有涉及礼乐制度,且春秋时期秦国逐步废除了旧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A.楚国地处偏僻,因
此文化落后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就改变了观点认为自己的黄帝的子孙是中原正统,这反映了楚国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C项正确
,排除D项;材料反映出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体现楚国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的志向,排除B项。故选C项。4.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
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氏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
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D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
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项;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间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
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游侠由横行于州县,
势力强于公候到转变为儒士,由武转文,这与汉初推行的治国理念的转变有关,即由无为而治到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皇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汉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体制,排除
D项。故选A项。6.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
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增加赋税收入,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是由于专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
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外,还需要承担炼铜铁、俦铁器等强制性劳动,出现了“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的现象,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的失灵,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的说法
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官营政策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7.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
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D.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强调的是唐朝的
分封实现了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即有利于利用血缘凝聚统治,又避免了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C项正确;唐朝是官僚政治,非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中央权威的说法无
关,排除D项。故选C项。8.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D.社会阶层流动受
到阻碍【答案】D【解析】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
夺核的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9.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A.削弱了
士族政治势力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随着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实施了“侨置"措施,加强对南下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有利于南方统治秩序的
稳定,C项正确;东晋时士族势力得到强化,且该措施并未削弱士族政治势力,排除A项;该措施加强了户籍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侨置”的实施,是变更了东晋的地方建制,不是简化东汉地方建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
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答
案】C【解析】由材料“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徴”可知,有户口的人有可能会被征收少一点的赋税,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所以隋朝的编户增加,C正确;由材料可知,没有户口的人,“被强家收太半之赋”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没有促进人口流动,排除A项;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
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没有调整租佃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输籍法是
为了征收税赋,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
册府元龟》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答案】A【解析】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
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任,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
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革()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D.严
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地方将岁入分成三份,即上供、送使、留州,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承认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确保地方权益的曲折形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既保障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利益,也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中央
与地方之间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C项正确;这一制度承认了藩镇割据的现状,重新调整了中央与藩镇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表现,排除A项;这一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而非激化,排除B项;这一改革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也得到一
定保障,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资料出处“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晋朝陆翙《邺中记》“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春幕越
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的。“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晋朝到唐代都记述关于寒食节日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B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贵族注重养生,排除A项;材料中的诗词是描写寒食节习俗,不是赛诗活动,排除C项;材料中的诗词只是描绘寒食节一个节日,得不出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
选B项。14.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全力推行
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太宗对通过自残手足逃避赋税的人予以沉重打击,从而达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意图,C项正确;A项并非唐太宗的意图,排除;B项“确保民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严刑峻
法”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15.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
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人们利用江东犁等生产工具“与水争田”,横截练湖十四里,筑起长堤,取湖下地作田等,说明唐代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唐朝赋税制度的弊端和改革必要
性,排除A项;围湖造田恶化而非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技术改进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评论者评论者评论
内容(节选)的颜真卿(唐代大臣)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司马光(宋代史家)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
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赵翼(清代史家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王寿楠(近代学者)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劄记》)A.安史
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答案】D【解析】根据“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
,惟耽乐之从”可得出四则材料都强调安史之乱的发生与李林甫、安禄山、杨贵妃有关,即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D项正确;A项符合材料一,排除A项;B项符合材料三四,排除B项;C项符合材料二,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
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29页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
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
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
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由
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意义: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④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任答4点)【解析】(1)史料价值:依据材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得出可用于研究鲜卑
族早期历史;依据材料“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得出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依据材料“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
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得出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意义:从社会秩序角度分析,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依据材料“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政权巩固角度分析,得出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依据材料“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
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得出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
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射礼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材料二汉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
府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当时,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
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1)据材料一,
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体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答案】(1)孔子:体育是一种礼仪活动;体育是实施“仁”教的手段;目的是培养维护上下尊卑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人。(2)特点:政府
对体育发展影响明显;体育活动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军事体育蓬勃发展。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军事斗争的需要(或对匈奴作战、经营西域);社会尚勇习武的民情风俗;统治阶级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精神风貌;汉代文化包容兼蓄的大度风貌。(任答四点即
可)(3)影响: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宣传封建道德弱化了体育的竞技性;道教和佛教思想促进了养生体育的发展。(任意一点)【解析】(1)根据材料“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得出体育是一种礼仪活动;根据材料“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
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得出体育是实施“仁”教的手段;根据材料“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得出目的是培养维护上下尊卑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人。(2)特点:根据材料“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府
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得出政府对体育发展影响明显;根据材料“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得出体育活动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根据材料“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
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得出军事体育蓬勃发展。原因:根据汉代政治特点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得出军事斗争的需要(或对匈奴作战、经营西域);根据材料“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
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得出社会尚勇习武的民情风俗;结合所学统治者的政策得出统治阶级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精神风貌;结合所学汉文化的特征得出汉代文化包容兼蓄的大度风貌。(3)根据材料“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
跃”得出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发展;结合所学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对体育的影响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宣传封建道德弱化了体育的竞技性;根据材料“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并结合所学得出道教和佛教思想促进了养生体育的发展。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人地关系核心表征历史阶段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两宋元明清核心社会特征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战争频发,人口人减少、主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缩小,人口激增、商开荒拓疆灾荒严重,人口流动人口膨胀,边地开发增加
别地区人口集聚动南迁贸繁荣大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农耕农耕、圩田﹑修筑堤防农耕、战争、迁移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农耕、商贸,开发山地,扩大圩田农耕,开辟沙地、梯田、圩田农耕
、政治移民农耕、开辟边地及深山密菁核心“地”类要素土地——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
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
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
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评分说明】一等:主题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阐释充分,表述清楚。二等:主题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阐释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三等
:主题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阐释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四等:能够写出来某一主题但不能表明主题,未能运用史实予以阐释,或阐释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人与地”关系展开。题目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人与地”关系的具体史实,自
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核心‘地’类要素”等信息可知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关于阐述,围绕“人与地”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等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表3选自专家解读
出的部分简牍内容。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简牍2记录12名成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
他们屯戌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材料二居延汉简显
示,在西城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潘岳
《秦汉与罗马》(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职责:探明山川物产;追讨政府罚金;征收赋税。(2)特点:承袭秦制;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
文化为指导;治理体系完整。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得出探明山川物产
;根据材料一“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得出追讨政府罚金;根据材料一“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得出征收赋税。(2)关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袭秦制;根据材料二“能书会计、
治官民、颇知律令”得出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根据材料二“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得出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理体系完整。关于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