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9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212.516 KB
  • 2023-0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212.51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22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6月23日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代早期的甲骨ト辞中,“帝”被

认为是全能的天神。但在商末的“帝类卜辞中,“帝”已是对所祭祀先王的尊称,商的祖先神日益兼具“帝”的职能,且有关宗庙建筑的“宗”类卜辞显著增加。这反映了A.商人不再迷信天神B.宗教祭祀仪式简化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祖先崇拜开始出现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

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4.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C.土地兼并已不

受限制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5.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6.蒙古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

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蒙古统治下实现了民族间的自由平等B.蒙古西征加强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C.回族是蒙古西征时各民族交融形成的D.色目人主要是自东向西迁徙的欧洲人7.督抚起

源于明朝,初为临时性的差遣官,以后逐步向常设的地方官转化。清朝建立之后,因政治、军事的需要,不但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地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由此可见A.明清督抚制度的

设立具有偶然性B.汉族地主渐渐掌握地方督抚实权C.督抚制度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D.督抚制度加强了明清的地方治理8.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

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9.根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发展数量统计表A.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B.具备了一些社会变革的条件C.迎来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D.民族资本开始主导中国经济10.影响表2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

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党员总数(万人)工人党员比例(%)农民党员比例(%)1927年五大前5.850.818.71928年6月13.010.976.61949年底448.82.559.61956年1250.48.852.4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中国共产党

工作中心的转移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11.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12.图1、图2是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这两幅图反映当时我国A.工业

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实行重大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D.落实了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3.公元前21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致信色萨利城市拉瑞萨当局说,你们或许

可以看看罗马人的做法,“在奴隶获得解放时,把他们纳入公民队伍,让他分享官职。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不仅扩展了他们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大约70个殖民地”。腓力五世意在说明A.开放公民权有利于国家发展B.城市管理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C.解负令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D.罗马帝国建立得

益于殖民扩张14.《圣经》里有诺亚之子含因为看到父亲酒后失态而受诅咒:其后代“必给他的弟兄做奴仆的奴仆”的记载。17世纪时,基督教神学家对此加以发挥,声称含后来到了北非,是非洲人的祖先。神学家的这一说法旨在A.宣扬基督教中的宿命思想B.进一步完善非洲的历史叙述C.扩

大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D.为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辩护15.1958年,美国学者在调查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时指出,苏联人民对土豆的需求量最大,60%的人不买水果,25%的人不买生菜或其他蔬菜,肉、蛋、牛奶的消耗更低。这体现了A.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

大贡献B.当时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C.苏联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D.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16.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大本营"。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现了

从"锈带"到"智带"(智能制造产业带)的智能转型,全球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由此可知A.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B.全球产业链即将面临剧烈重组C.金砖国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D.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主导权受损二

、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

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

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

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

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95年10月,陈宝

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翰林院编修江标任湖南学政后,改革长沙校经书院,以新学教导学生。1897年4月,江标创办《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1897年下半年,具有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1897年10月,时务学堂创立,开启全省新式学堂创办之风。1898年1月,带有救亡性质的南学会成立。同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集资的《湘报》创

立,内中多有宣传维新变法、民权之说。当时湖南还设立了课吏馆、保卫局、武备学堂,维新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王栻《维新运动》(1)据材料概括湖南维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兴盛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

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

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生产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有的国家由于商业资本发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从而也形成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以产业转移为形式的世

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资本逻辑成为其内在动力,哪里赚钱,资本就流动到哪里,产业就转移到哪里,制造业生产就转移到哪里,“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资源的发现,在资本逐利目

的的驱动下,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会转移,从而产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答案CDCBCBC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

CBCADAB17.(14分)(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

策。(6分,任答三点即可)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西方列强人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

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5分,任答三点即可)18、(12分)(1)措施:开办实业;(1分)创办报纸;(1分)传播维新思想;(1分)引进新学;(1分)培养新式人才。(2分)(2)原因:地方官员积极推进;

(2分)开明士绅支持;(1分)维新人士聚集;(1分)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1分)民族危机加重的刺激(清政府统治衰落)。(1分)19.(14分)(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5分)(2)变化:1949~1978年

,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9分)20.(12分)[评分标准](1)论题:(2分)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

题不得分。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2)阐述:(10分)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论题正确合理,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3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示例]论题: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这一转移过程。(2分)阐述:新航路开辟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陆上贸易进行垄断,而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地区因地缘优势和手工工场的发展,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宗海陆贸易发展

起来,因此地中海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地中海因属于闭塞的内陆海而失去了原来的交通优势,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国际资本从威尼斯等地转移至

荷兰,生产制造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转移到了交往范围更大的大西洋地区。工业革命的开展,引发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轮船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国际资本从荷兰转向英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大西

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美国独立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美国迅速崛起,大量投机资本涌人。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向亚洲的转移以及新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亚洲尤其

是东亚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太平洋两岸成为世界上经贸活动繁忙的地区(8分)总之,国际资本的流动推动了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2分)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