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共(13)页,152.53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22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因暴虐乱德而被辅臣伊尹放逐,直到3年后改过自新才被重新迎回磨都;西周时期,周厉王垄断山川河泽之利导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走后,朝中大臣公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共和执政”。这表明商周时
期()A.权臣乱政现象严重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绝对王权尚未形成D.政治民主色彩浓厚2.唐代中期,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可以与宰相共商政务,称“南衙北司”。后来,为皇帝草拟诏书的翰林学士也可以参与政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A.宦官专权独揽大政B.君主专制持续强化C.三省六部不复存
在D.中枢体制发生异变3.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充实的也是最狭隘的民主:“最充实”指全体公民在管制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的直接与平等权利。“最狭隘”指的是古代雅典()A.公民大会局限于贵族阶层B.直接民主无法保
证公平公正C.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较少D.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较盲目4.最初英国的“议会”只是官方档案中用来指代“王廷会议”的一种称呼,往往与王廷的大、小会议混用。至13世纪末期,“议会”--词成为臣民代表会议最常用的称呼。这表明当时英国()A.议会地位高于国王B.议
会与国王合作增多C.议会的独立性增强D.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5.民国初年的国会被称为“民元国会”,如表所示为民元国会大事记。这反映出民国初年()时间大事记1913第一届国会由选举产生,国民党获胜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1916年袁世凯去世,国会第一次复会1917年张勋复辟,
再度解散国会1922年直系军阀操纵国会第二次复会1925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再度解放国会,民元国会终结A.国会是政党斗争的工具B.议会政党政治遭受失败C.民主宪政在曲折中发展D.国会的实质是一党专政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1982年)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除了经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代表人民意志,也需要通过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来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之中,让国家治理反映人民意志。这一规定()A.构建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
主的地位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推动了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7.维新变法时期,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认为君是由民共举出来,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据此可知,维新派(
)A.赞成人民革命B.反对君主专制C.呼吁救亡图存D.效法日俄改革8.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时把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强调把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适当分离。这一决定的()A.促成了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B.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C.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自主经营D.推动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9.魏晋时期,中正的选拔,先由“三公”之一的司徒选召,然后由州郡举辟,再由大中正推荐、性让。中正人选,首先应是上品人,而且须德高望重。上述
规定意在()A.提高选官质量B.加强监察C.削夺士族特权D.削弱相权10.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一乡试一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官员考核制度严格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D.选宫机制的活力衰退11.1854年2月,《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交议会后因遭英国民众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撤回。但是这一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的低效和无能,1855年,新上任的首相借此直接颁布文
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可见英国文官制度改革()A.巧妙抓住了历史提供的契机B.保障了通过考试公平录用人才C.得益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走向成熟12.下图所示是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共和党人加菲尔德被一个没有得到官职党内支持者杀害的场景。加菲尔德遇害的政治背景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B.美国对西班牙作战失利C.美国总统走向专制独裁D.美国盛行“政党分肥制”13.如表是1902~1911年四川新式学堂统计表。说明这一时期四川新式学堂的发展()的年份学堂数额学生数额1902214019032815
5019011506303190543617321919064897145876190777752427821908876225531019098762268382191011387441738191111085320340A.主要缘于全国学制的统一B.适应了
扩大科举的需要C.得益于学堂选官制的确立D.保障了洋务运动的推进14.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材料反映了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A.具有多变性B.高度法制化C.强调等级化
D.平等化趋势15.《唐律疏议》卷十七记载“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两千里”;卷二十二记载,“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这反映了唐代()A.法律尚未形成体系B.人情凌驾法律之上C.法律忽视血缘关系D.以礼入法特征明显16.宋代,乡约以定礼仪
教化条规为核心;明代中后期,以王守仁《南赣乡约》为转折点,理学家以道德宣讲为中心传播乡约,以改变民众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促使乡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宋明乡约发展的内在原因是()A.儒学学术的革新B.政治环境的改变C.教化方式的改进D.民众素质的提高二、
非选择题1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遵循“存要去闲,并小去大”的原则,废除了“郡”级建制,全国实行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期,又改为郡、县两级制。李渊建店后,为赢得民心,恢复了隋文帝时期实行的州县
两级制。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金国划分为十道,并派遣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但是这些使者仅为临时任命,巡察结束回京后职务就即刻被解除。“道”仅是唐为加强中央集权而
设立的虚拟机构,没有固定治所,因此不是固定机构。安史之乱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自此,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域制度。——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制度的变迁》材料二宋代三级地
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为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
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1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
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8.【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材料一执政官的产生须由森都里亚大会(最有权威性的公民大会)表决。保民官和平民市政官是在平民大会上由平民选出的。几乎所有的高级官职任期都为一年,只有监察官和独裁官例外(前者任期最长为18个月,后者则仅为6个月)。公元前343年,
罗马通过一项决议,一方面禁止同时担任两种官职,另的一方面禁止在10年内再次担任同一官职。到公元前3世纪,又发布了未经一定间隔时间不得连续出任贵族的年度官职的禁令,同时禁止担任某一官职的人设法通过选举在
下一年取得另一官职。高级长官在任职期间是不可侵犯的,但卸任后他们就成为普通公民,都要对自己任职期间所作出的侵害私人权利和滥用国家权力的行为负责。——摘编自王晓辉《古罗马的共和政体及其制衡机制》材料二法国的三级会议起源于王室大会
议,即国王与其直属附庸之间以权利和义务关系组成的政治组织。11世纪后,许多城市成为直接听命于国王的附庸,其代表也开始参加王室大会议,但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固定下来。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国国王为支撑军队和政府的庞大开支,不断增加
贡税,同时也开始向教会领地征税,因此引起了与罗马教廷的冲突。教皇公开反对法国国王,革除当时法王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反对教皇的斗争需要内部的有力支持,因而他于1302年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批准国王的赋
税等问题。——摘编自陈佩雄《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共和国时期官制运作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共和国政体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召开的原因及其划时代意义。19.【中西方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明朝中叶,官僚集团日
趋腐化,人浮于事,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废弛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万历元年(1573年),刚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改革。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
院留作底册,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完成事项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注销,未完成事项必须向内阁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六科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治罪,内阁则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对于政
务废弛、统治日陷瘫痪的明王朝来说,不失为一剂救时良药。但借助政治高压阻止官僚集团腐化的行为也激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故考成法在张居正死后即被废除。——摘编自《张居正的考成法》材料二1870~1986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情况年份
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效187153874192231772118815083919393874001891752411943710400190111641319506848001911172352197973230019141809001986594400——摘自李
春燕《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的考成法改革。(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序列文件名称时间①《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
1950年10月②《中共中央对派赴边疆地区工作干部的教育与待遇问题的指示》1951年2月③《中共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1951年7月④《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抽调军事干部入文化学校或军事学校学习的决定》1951年12月⑤《中共中央关于设立马列主义教师学院的决定》1953年2月⑥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4月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1953年12月⑧《中共中央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1955演讲工作的统治》年1月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高
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1955年7月⑪《中共中央关于拔给干部理论教育专职教员和业余政治学校专职干部编制的通知》1956年2月——摘编自蒋天策《1949—1956: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考察——以北京市为例》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
】【答案】B【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17题
答案】【答案】(1)变化:由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2)表现:次级行政区功能分立;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原因: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教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对政治中心护卫的需要;两宋经济发展推动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18题答案】【答
案】(1)原则:民选制;固定任期制;禁止兼职和限制连任;任期结束究责。特征:注重权力制约;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2)原因:封君封臣制度的传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法国王权的加强(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解决财税问题的需要。意义: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
阶段。的【19题答案】【答案】(1)评价:加强了对官员考核和监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僚队伍的腐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内阁的权力,有利于张居正改革措施的贯彻和执行;依靠政治高压手段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队伍的腐化问题。(2)
趋势一:1871~1943年快速增长。原因: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政府活动范围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范围扩大;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趋势二:二战后增长速度放缓,并出现下降趋势。原因:二战使英国经济遭到
破坏,实力削弱;殖民体系逐渐崩溃;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使政府压缩行政开支、削减机构;撒切尔夫人文官制度改革。【20题答案】【答案】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阐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有序展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逐步建立,党和国家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我国干部队伍日益壮大。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建设的需要,保持民主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
课题,因此增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被提上了日程。中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和指示,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建立各类思想政治学校,积极开展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举措提升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纯洁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各项工作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思
想基础,并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革命性、先进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起到重要作
用。(“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