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江西省A10联盟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doc,共(14)页,37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05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江西省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左传》的相关记载。该表体现出当时言论出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A.王权借助神权统治B.国家治理蕴含理性色彩C.宗教迷信思想盛行D.以民为本思
想成为主流2.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时,有官员上书日:“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无)吴、楚、燕、梁之势。”这说明,当时A.王国问题十分严重B.官僚集团力量恶性膨胀C.中央集
权得到加强D.郡国并行制度开始解体3.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A.丰富了古代诗歌
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4.据《武林旧事》《西湖繁盛录》等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售卖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建部分地区的农户,则专以种植水果为生,多者种植可达万株,果树“数里之间,焜如星火”。这说明南宋A.小农经济结构
有所突破B.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D.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5.元设行省,甘肃、陕西、岭北、辽阳、江淮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也多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这种安排2A.基于加强中央集
权的考虑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C.旨在解决南粮北运的难题D.不利于行省职能的发挥6.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
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A.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B.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C.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D.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7.《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
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值百抽五”(即进出口商品的税率为5%)。这些规定A.捍卫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加速了经济的半殖民地化C.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D.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8.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以孔子生卒为纪年起始,第
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列。康有为的做法意在A.推动西方历法传播B.批判君主专制C.凸显改制的正统性D.消弭满汉矛盾9.阅读下表,以下对此表解读最为全面的是1872—1913年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概况
时期合计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等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1872—1894年722090753470422%1911620378%1895—1913年5481202074639082175%85204762
5%A.国内资本市场竞争十分激烈B.民族资本主义受益于洋务运动C.中国的开放程度有很大提升D.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10.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3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革命形势的快速发
展B.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C.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D.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11.毛泽东曾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中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
于死地而后已”,对敌人各个就地歼灭。践行这一战略的战役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C.第三次长沙会战D.渡江战役12.1951年4月17日,山西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提交《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指出要战胜农
民自发的趋势,最根本的就是“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这说明“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旨在A.消灭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B.建立农业合作化的组织C.废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13.对下表数
据解读正确的是,中国“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量指标(单位:亿元)年份19581959196019611962工业总产值1083148316371062920工业净产值40152756
5345303工业总产值增长率54.8%36.1%11.2%-38.2%-16.6%(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净产值均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增长率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较上一年的增长。)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B.工业总产值数据严重失实4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遭遇了挫折D.国家发展重点转移到农业14.
周恩来在一国际会议上说:“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这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是A.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确认了中国五大国之一的地
位D.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5.在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明确提及要“反霸”,“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任何国家”主要
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B.该公报发表的相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C.中、美都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诉求D.该公报发表后中美之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6.在古代雅典,谋杀和迫害也会落到学者和艺术家头上。色诺芬和
希罗多德被流放,菲迪亚斯、修昔底德被驱逐,苏格拉底被迫喝下毒汁,阿那克萨哥拉斯、柏拉图为避免被流放逃离雅典,亚里士多德为不被处死逃往他乡。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雅典A.陶片放逐法的滥用误用B.人文主义传统日渐消失C.直接民主带来集体暴政D.城邦公民制度的排他性17.罗马法
除了对各种自物权和他物权,所有权的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还对罗马公民、自由人和外邦人的不同所有权和行省土地所有权作了详致的规定。这说明罗马法A.旨在巩固帝国统治B.侧重于维护公民权利C.注重保护私有财
产D.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18.帝国宰相主持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议会通过的一切法律和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它对政府也没有任何行政的监督权,无权要求政府作政务报告。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代议制民主尚待发展完善B.宰相掌握了立法大权C.延续了封建专制政治体制
D.权力运作体系较严密19.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金银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类劳动的商品才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强也不意味着另一国的贫困,通过自由贸易可使得双方都各得其所。其经济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5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
.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C.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D.重商主义思想的终结20.巴黎公社规定,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如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纠正升官发财的错误思维B.抑制资产阶级的腐朽作风C
.保证公职人员能廉洁从政D.废除不公正的旧等级制度21.在一次非党农民会议上,农民向列宁提出了意见。其中喀山省的农民说:“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彼得格勒省的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拿手枪顶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迫,人们很气愤
。”这说明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B.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势在必行C.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D.新经济政策推行存在必要性22.1934年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案使得棉花和小麦的耕种面积各自减少1000多万亩,玉
米耕种面积减少900多万亩,肉类、乳制品、糖等农产品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减少,还有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牲畜、牛奶等农产品被销毁。这些农业法案A.损害了农业资本家的长远利益B.减少了农产品相对过剩情况C.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D.延续了胡佛总统的农业政策23.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194
9—1953年北约、美国、西欧军费开支增长A.美国是北约军费的主要贡献力量B.西欧各国的安全获得了根本保障C.美苏争霸的重点转向了争夺西欧D.军事集团对抗加速了北约的扩张24.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1995—2014年按收入组别分类
的财富财富(10亿美元)财富份额%1995200520141995200520146低收入国家361641947161111下中等收入国家352494607570718556上中等收入国家951051358492
47793141522非OECD国家408865111276179667高收入OECD国家515086651823741398757365世界6899428890531143249100100100(注:OECD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低收入国家经济状况陷入了停滞B.新兴独立国家增多助推全球
经济C.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多极化的实现D.高收入国家的财富份额持续下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月完成。期间,共召开102次讨论修改会议,他亲自主
持的达半数以上,最后,又力排众议,简化批准程序,使民法草案在立法院中通过。《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全典共计2281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
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摘编自梅汝墩《<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变化发展大事记建国之初,民事立
法受到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诸多有关民事单行法。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1962年虽也进行了民法
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夭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71986年4月,六届
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事基本法。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一步。2020年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据王勇旗《新中国成立70年民事立法变迁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背景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建设的认识。(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材料出处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中国古代社会历
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
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新航路开
辟后,借着开放的海外贸易优势,西欧社会发展开始超过亚洲。英、法等西欧8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建立起来强大的殖民帝国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19世纪中期,英
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紧随其后,西欧国家进入到工业时代。——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材料二在东西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而东方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从此一落千丈。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这三个因素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对立,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个因素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
:文明纵横3000年》(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7分)9江西省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
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CDAACBCDAB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CABCCABCDBAD1.B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统治者
吸取历史教训,认为重民比重神更具现实意义,鬼神成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天子从治理的得失中解脱出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2.C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成帝时期,大点的诸侯国才辖几个县,而且还要派汉吏对其进行牵制,这样再也难以形成汉初吴、楚、燕、梁等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了。再联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史实,可以判断当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并未
体现官僚集团的发展问题,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D根据材料“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可知,这些诗作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诗人借诗歌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不是丰富古代诗歌的体裁,排除A
项;材料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未体现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的感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唐代经济状况,排除C项。4.A依据材料“临安市场上售卖了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建的水果种植大户,多者可达万株”等可知,南宋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有所加强、城市经济有所发展,这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错误;材料表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与D项表述不符。5.A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
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元灭南宋后,甘肃、陕西、岭北、辽阳、江淮等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使得这些行省起到了“分驭地方、拱卫京师”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史实;C项并非这种安排
的主要目的;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106.C根据材料可知,徽商在小说中的形象与现实形象不同,是因为传统“重农抑商”“士农工商”思想的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低,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排除A项;小说中商人的
形象差不代表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B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从材料可以看出,《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这使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而《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值百抽五”,说明清政府收的关税极低。这两项措施都大大有利于西方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故选B项。A、D项不符合史实;这些关税规定更利于商品的输出,C项错误。8.C康有为借用孔子的纪年,意在为其变法寻找理论支撑,故C项正确。无论是孔子纪年还是光绪纪年,都不是西方历法,排除A项;材料
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缓和满汉矛盾的措施,排除D项。9.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的18年时间内,中国的民族资本厂矿企业比战前增加了6.6倍,资本总额增长了4.7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帝
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在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人民的收回利权运动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中政府推行一些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制度等。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10.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的民主革命。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但是随着各地的纷纷独立,这幅地图已经是“疮痍满目”。他张着大大的嘴巴,眼中露出惊愕的神色。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漫画发表的这一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湖南、陕
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区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政府,故A项正确。清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是在清帝退位后,排除B项;瓜分中国狂潮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北洋军阀分裂是在袁世凯死后,排除D项。11.B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抓住材料的
关键信息,“宿蚌”“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联系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敌人以徐州为中心点发动进攻,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
军南下,并准备撤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准确把握战场形势的变化,遂作出这一战略方针,故B项正确。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时的战役,是由刘邓大军负责实施的,排除A项;第11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组织的
,排除C项;渡江战役剑指南京,而且主要在长江以南歼灭敌人,排除D项。12.D从材料可以看出,“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是要“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特别是动摇、削弱甚至否定其农民的私有基础,即否定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故选D项,排除其他选项。
13.C本题主要考查“二五”时期中国的经济。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二五”计划初期,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净产值有所增长,但后期工业生产环境恶化,工业总产值出现了负增长。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遭遇了一定的挫折,故C项符合题
意。虽然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但1960年后的工业生产增长数据并不好看,A项不符合题意;没有迹象说明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统计数据严重失实,排除B项;国家长期以工业为发展重点,D项排除。14.A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
成功”“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可以判断此会议为万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口号,使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为加强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中国首次五大国以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是在1954年,排除C项;D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15.B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上海公报》中有明确的“反霸”条款,一方面是约束缔约双方,而另一方面也是在针对当时推行霸权主义的苏联。该公报发表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与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任何国家”
主要指的是苏联,而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排除A项;美国本身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奉行者,排除C项;中美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在《建交公报》发表后,排除D项。16.C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雅典,众
多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被流放、审判或惩处。根据所学知识,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这种制度容易带来集体暴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项符合题意。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的政策,材料中所提人士的遭遇并非都是这一法案引起的,排除A项;B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也不符合史实;公民制度强调
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17.C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保护物权以及各种类型的所有权,说明它非常注意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故选C项。罗马法横贯共和和帝国两个阶段,A项排除;材料并
非只维护公民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罗马法的形式,D项排除。18.A材料表明德意志帝国政府不是由议会产生,而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并且政府对议会也12不负有责任,不受议会监督,代议制政府的很多特征德意志帝国都不具备,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故A项正确。宰相主要负
责行政,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是也具有一些资本主义因素,排除C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19.B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其经济政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增长了生产力。这使得各国可以通过机器生产创造的生产力来增长财富,而不是通过掠夺获得财富,故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A项;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0.C本题考查巴黎公
社的廉政建设。从材料可以看出,巴黎公社规定,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与工人的工资相同,不许任何人有高薪的特权,另外还对各公社机关职员的工资水平进行了限制。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公职人员能够廉洁从政,真正发挥社会公仆的作用,故选C项。其它选
项都非巴黎公社推出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21.D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程中,推行余粮收集制,并且带有强制性,于是“发生过拿手枪顶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迫”,人们也纷纷在发泄对这一政策的不满,
如“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人们很气愤”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正是基于上述这些现象,需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某些做法进行改革,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呼之欲出,故D项正确。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A项;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集体化运动都是在这以后,排除B、C项。22.B本题主要
考查罗斯福新政。从材料可以看出,1934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农业法案来抑制农产品的生产过剩现象,因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工农业的生产相对过剩是基本表现。通过这些农业法案抑制农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故B项正确。这些农业法案通过抑制农产品的过剩,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维护的是农业资本家的
长远利益,排除A项;虽然这些措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至于是空前的破坏,排除C项;胡佛总统主要奉行自由主义,与材料中的经济政策不同,排除D项。23.A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从图片可以看出,美国的军费开支增长速度非常快,因为这一点直接拉动了北约军费的增长,且北约军费的增长曲线和美国基
本是一致的,而西欧各国军费增长乏力,说明美国是北约军费的主要贡献力量,故A项正确。西欧各国的军费增长速度并不快,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安全获得了根本保障,排除B项;西欧一直都是美苏争霸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北约集团国家数
量增加、势力扩张,排除D项。24.D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从表格数据来看,虽然高收入的OECD国家在全13球财富分配中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都处于优势,但是相对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财富份额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在总财富中的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1995年的75%下降到2014年的65%,1995—2005年的前十年减少了2个百分点,2005—2014年后10年降幅尤其大,减少了8个百分点,故D项正确。低收入国家的财富有所增长,排除A项;新兴独立国家增多发生
于二战结束后初期,排除B项;经济多极化并未实现,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5分)(1)背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民法典维护自身利益;拿破仑个人高度重视等。(1点2分,4点8分,共8分)影响:《拿破仑法典》用法律条文维
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它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1点2分,2点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共4分)(2)趋势:由单行法到制定法典,
实现法典化;由借鉴苏联立法经验到借鉴世界立法成果,体现出开放性;改革开放前立法成果较少,到改革开放后立法成果斐然,呈现出阶段性。(1点3分,3点9分,意思相近即可,共9分)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这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4分)26.(12分)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2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
“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在继承发展仁政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学说,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一
套思辨化、哲学化的新理论体系,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出现这一特征14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
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国传统文化兼收,重要人物的不断探索等;这一特征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
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10分)(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提取其他信息,阐释合理亦可赋分)27.(15分)(1)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的支撑;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民族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点2分,4点8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2)影响: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推动欧洲国家走向近代化;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欧洲转型过程中,大力推行殖民扩张,给
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苦难。(1点2分,2点4分,3点7分,任答3点即可,共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