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三语文高频考点突破-文言文阅读训练1.docx,共(19)页,67.99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05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论梁元帝读书[明]王夫之①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
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
,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________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②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
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
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④,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注】①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代博戏
名。③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④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可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虚词是A.而B.则C.因D.以(3)对第①段论证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批判元帝的愚昧,肯
定“读书万卷”的价值,论证角度全面。B.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驳论针对性强。C.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典型适切。D.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博事例,剖析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4)本文“题小而旨意宏深”,请对此加以赏析。2.阅读下
文,完成下列各题。讳辩[唐]韩愈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
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①。《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③夫讳始于何时?作
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②;孔子不偏讳二名①;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③。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
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
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徴”“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
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遂B.虽C.者D.所(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
避讳。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3)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4)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
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①吴郡山水之佳,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则以汪钝翁①先生结庐故也。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
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一言以自壮。而钝翁尝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者,则徘徊涧石松桂之间,望烟云杳霭,怅然不能去也。以此钝翁名益重,□亦有病其过峻者矣。②王子咸中,旧家吴市,有亭台池馆之胜,一旦携家卜邻,构
数椽于尧峰之麓,曰石坞山房。日与钝翁扫叶烹茗,啸歌晏息,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之,舍舟登陆,千里黄尘,追随不少倦,盖其有得于钝翁者深矣。余尝过吴门,晤钝翁于城西草堂,读其所为尧峰山庄诸诗,慨然欲往游,未果。至京师,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
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余既心仪其为人,而又自悔不获身至尧峰,以观其所谓文石、乳泉者,犹嘉得于图中,想见其滕门萝径、芒鞋竹杖,相过从吟咏时也,乃抚卷叹息者久之。③昔王摩诘辋川别业,山水踞终南之胜,时有裴迪以诗文相属和,至今览其图画,所谓斤竹岭、华子冈,仿佛犹想见其处。摩诘
在开元、天宝间,立身不无可议②,徒以文词之工,犹为后人所艳慕如此;钝翁品行之高洁,学术之正大,有非摩诘所敢望者。咸中志趋卓然,其所进未可量,或亦非仅仅裴迪比,后人见之而向慕当何如也?故为之记。[注]①汪钝翁:名琬,清初名吏
,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②立身不无可议:指王维在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伪职。(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且B.然C.乃D.盖(2)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郡尧峰因汪琬结庐而著名。B.王咸中追随汪琬而受其影响。C.作者尝过吴门
观《山房图》。D.作者认为王咸中进步不可量。(3)第③段画线句意指汪琬将来会比王维更令人艳慕,请简要写出其推导过程。(4)汤斌为王咸中作记,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汪琬,是否离题呢?请作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
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
愈远矣。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
,而况于人乎?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
“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
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取材于《刘
子》)注释:【1】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2】衡门:简陋的屋舍。(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发生:萌发滋生B.使子路要.我要:与……约定C.彼不臣而济.其言济:成全D.鲁之匹夫..匹夫:有勇无谋的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春之.得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君以鼎为.国为.国以礼D.子何辱焉.风雨兴焉.(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C.故言
必如言,信之符也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D.以信莅事则正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i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ii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5)请为本文拟一个4字标题。(6)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
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论述思路,简要说明理由。材料一: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
,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材料二: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
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注释:【1】伐树: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六小题。游文山观大水记文天祥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
一直之大概也。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
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酒数
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
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
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
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有删改)【注】①禁庐:
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止.焉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B.如建瓴..千万丈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委折:回环,曲折D.予恍然有间.间
:机会,机遇(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岂以.昔而乐B.与二客疾驰观焉.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C.洲故.垤然隆起故.自今而言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乃.令车马从后(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B.有偃蹇不伏之状中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C.以庶几其万一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
代汉语。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之兴,之兴和之兴。(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①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
,乡里推服。汉祖起晋阳,次上党,李崇矩传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②宋初,李筠叛,太祖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日,以所部攻大会寨,拔之,斩首五百级,及平泽,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生一。③乾
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残,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②,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④开宝
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
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③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⑤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贵,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节选自《宋史》卷二五七[注]①孥戮:诛及子孙
。②驱率:驱使威逼。③黎贼:这里指两广和海南一带的黎族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次.上党ii拔.之,斩首五百级(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被.病,帝遣太医诊视A.表示被动B.遭遇,遭受C
.通“披”,披着,穿着D.遮盖,覆盖ii振.其乏绝A.振作,振兴B.奋起,兴起C.搬动,挥动D.同“赈”,救济(3)第④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序卒/六十五B.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
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C.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六十五D.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库六十五(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5)联系上下文,推断第③段画虚线部分李崇
矩说这句话的意图。(6)第④段“以己财遗酋长”反映了李崇矩处事上的特点,第六段“厚礼故人子孙”反映了李崇矩为人上的特点。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谢翱传(明)宋濂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后徙建之浦城。父钥,至孝,居母丧,哀毁庐墓,终身不仕。通《
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其学,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①军门,署咨事参军,声动梁、楚间,已复别去。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②相类,则徘徊顾盼,失声哭。严有子陵台,孤绝
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阙,竹石俱碎,闻者为伤之,然其志汗漫超越,浩不可御,视世间事无足当其意者。独嗜佳山水,雁山天姥、金华洞天……,搜奇秘,所至
即造游录,持以夸人,若载七宝③归者。……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
祥之知.,麻衣绳屦,章皇山泽间,若无所容其身,使其都重禄,受社稷民人之寄,其能死守封疆决矣。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注】①长揖:投拜。②号:名称。③七宝:用
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也指珠宝、白象宝等七种宝物。(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ii徒以被天祥之知.(2)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i号.而恸者三A.号召B.哭喊C.
呼啸D.号令ii翱不负.天祥A.依仗B.辜负C.违逆D.担负(3)第②段画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B.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C.其诗
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D.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5)第②段写“祭拜天祥”和“嗜游山水”反映了谢翱和特点。(6)分
析第③段议论的作用。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六小题。示季子懋修书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
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
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
,岂不难哉!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
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
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
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
此矣,汝其思之!(选自《张文忠公全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矜.己而自足矜:同情B.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比及:等到C.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惑:糊涂D.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贻:遗留,留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谓之.楚而北行申之.以孝悌之义B.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吾其.还也D.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古代兄弟或姊妹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排行,本文中季子指张居正的小儿子。B.“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其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
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C.“丙子之春”中的“丙子”为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今年为农历己亥年,则明年为农历己子年。D.“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中的“第
”,指科第,为古代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B.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
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C.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D.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居正的儿子懋修自幼聪明异常,学习写文章入门很快,张居正认为他是“千里马”,张居正的朋友们都称赞懋修,懋修是张居正几个儿子中
最自鸣得意的。B.癸酉年科举后,张懋修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丙子年春的考试遭受了挫败。C.张居正用自身的经验教育儿子,不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认真反思,改正自己的缺点D.张居正认为,写字虽然是小事情,但是不能不努力练好,字写得潦草不能归咎于命运
,由此教育懋修,不可自暴自弃,要踏实努力学习。(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ii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iii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挟澄源、奴子仍
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
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
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2、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
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
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3、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
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
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
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①馀甘:橄榄菜。(1)下列句子中加
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抗:抗拒B.时浓雾半作.半止作:兴起C.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殆:大概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坳:地面低洼处(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迤者为
.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则.与一生彘肩C.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其.孰能讥之乎D.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3)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
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决绝之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
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C.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D.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
家境。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绔、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B.既暮不可留/
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C.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D.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
二鼓矣。(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B.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
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D.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攀草牵
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ii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iii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随园四记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
止也。“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
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楼障.西障:遮挡B.不能止.吾足止
: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C.后虽有作者..作者:记载随园的人D.宜为文纪.成功纪:记载(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暍之.勿虞B.黄鸟且然.对之时倜然.以远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D.奥如.环如竹万
竿如.绿海(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是者于行宜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C.目有雪而坐无风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
到寒风D.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
”而来的。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5)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i随园的妙处在于和。ii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答案1.(1)运用比
喻、对偶等,生动地表现出君父和国家的命运悬于一线的危急紧迫,与梁元帝不顾大局、整日耽于读无用之书形成对比,突出其无所作为;最后运用反问,语势强烈地批判了元帝的读书本质上和耽于博戏、酒色无异。(2)B(3
)C(4)本文从评论梁元帝错判读书之罪的史实写起,分析梁元帝固然好读书、破万卷,然而读书不当,舍本逐末。然后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指出其同样不究微言大义,沉迷雕虫小技,于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有误
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从个别到一般,从历史到现实,探究了读书与成材、治国的关系,使不善读书的危害更凸显其普遍性,立意深远,耐人寻味,堪称警策之语。2.(1)C(2)A(3)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
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4)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李贺没有
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3.(1)B(2)C(3)王维品行不高(立身有可议),仅以文词
工就为后人艳慕,汪琬品行高且学术正,所以将更令人艳慕。(4)不离题。汪琬是名吏、散文大家;王咸中先和汪琬于尧峰为邻,后又追随汪琬入京,两人相交密切,咸中所得甚多;写汪琬就是借他来抬高王咸中。4.(1)D(2)B(3)B(4)i如果柳季说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ii现在要破
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5)略。(6)略。5.(1)D(2)A(3)D(4)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5)观水;赋诗(唱和,同游);感物(6)王羲之:情感随境遇不同而发生变化。客
:任何境遇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答案略。6.(1)i次:驻扎。ii拔:攻克(攻取,占领,战胜)。(2)iBiiD(3)A(4)等到平定泽州、潞州之后,(宋太祖)派遣李崇矩首先入城,接收地图和户籍,察看
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府库。(5)提醒太祖不要滥杀无辜,而应怀柔感化叛乱者;因为叛乱的徒众的妻子儿女数量太多,杀了他们会加剧叛乱徒众的反抗心理。(6)善于招抚(怀柔附远);纯厚感恩7.(1)i适逢、恰巧。ii赏识。(2)iBiiB(3)B(4)当他拿笔写作时,瞑目
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他常对别人说:“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给他灵感力量。”解析:“瞑目遐思”,闭目遐想;“用志不分”,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译文:当他拿笔写作时,闭目遐想,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他常对别人说:“运
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给他灵感力量。”(5)知恩图报;热爱自然(6)第③段在①②两段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赞叹谢翱身为普通老百姓,对文天祥给他的施展才能机会竭尽全力知恩图报,并由此推断,如果他有报效机会,他一定更会殚精竭虑,奉献自己,为民谋利,为国尽忠。
这样的赞叹和推断更突出了谢翱本是布衣,却具有“天下士”的人格的可贵!解析:解析本题需要了解前文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事,因为人物的性格是在叙事中体现的,叙事中体现出了谢翱的知恩图报。第三段议论,了解通过议论发表了怎样的看法。第三段是赞叹,要根据原文了解第三段的内容,赞叹
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就穿着麻衣、草鞋,终日奔波于高山大泽之间。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这样的推断表明了谢翱本是布衣,却具有“天下士”的人格的可贵!8.(1)A(2)D(3)C(4)B(5)A(
6)i哪里只是想以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宗族!ii我实在是爱你那样深,对你的希望那样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甘愿做车前的马驹!iii写字是小事情,哪里是消磨了岁月就能写得工巧的呢?9.(1)A(2)B(3)C(4)D(5)A(6)i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
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ii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iii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10.(1)C(2)C(3)B(4)B(5)i“悦目”;“藏身”ii适合行走;适合静坐;适合
四季居住;适合风雨之时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