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共(25)页,74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05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执教:淮阴中学滨河高中秦东波欧洲人当年轻视中国底子薄,人穷,笑问周总理:“总理先生,请问中国有多少钱,才能保证每个人吃上饭?”面对挖苦,周总理说:“我们新中国用的是人民币,国家的银行存款是18元8角8分。”当
时发行的币值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周恩来经典幽默的回答令提问者汗颜。“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战国策》)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时代,有一
群能言善辩之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间,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游说于诸侯之间。他们或语携风雷,慷慨陈词;或欲擒故纵,欲取故予;或委婉机智,进退有节。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而易举就能挽回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是“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救国”,他们的形象虽历经千年却依然栩栩如生。《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
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
郑示意图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gōngyuèfán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zhì自由诵读,说文解字文本研习•第一段交代了哪几个要素?有何作用?•事件、理由、驻地。两大强国围攻小国,不义之战;围郑理由与秦无关;且两军驻地不
在一起。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
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
,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
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背景介绍文本研习•第二段刻画了三位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人物的言行加以概括。•佚之狐:老成持重,慧眼识才。危急时刻,老臣谋国。•郑文公:善于纳谏,知错能改。勇于自责,晓以大义。•烛之武:怀才不遇,牢骚委屈。深明大义,谦逊低调。文本研习•烛之武游说秦穆公
的一段外交辞令精彩绝伦,请赏析其语言艺术。•主动示弱,以柔克刚;•设身处地,拉近关系;•对比利害,取舍自明;•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
施离间文本分析•如何理解晋文公的“不仁、不知、不武”?•文有文道,武有武道,凡是讲究规则,顺势而为。•晋文公冷静镇定、目光长远、雄才大略。秦晋围郑(开端)临危受命(发展)说退秦师(高潮)晋师撤退(结局)文章结构深明大义“志士”知难而上“勇士”机智善辩“辩士
”烛之武人物形象归纳郑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佚之狐——慧眼识才,老成持重。秦伯——老奸巨猾,变化难测。晋侯——冷静镇定,深谋远虑。写作特点1、伏笔照应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说明和秦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
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附:古代姓名的由来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1)以姓为氏。远古部落氏族的标
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3)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
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4)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5)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6)以先人名或字为姓。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7)以次第
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9)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10)以谥号为姓。(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12)爵位
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