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共(8)页,45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00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
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1.下列选项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的一项是A.新石器的大量出土B.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存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2.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
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3.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
战国变法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5.下图
是两汉时期我国某一著名国家政策的直观展示图,这一政策应是2A.推恩令B.刺史制度C.分封制D.宗法制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7.《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A.注重学以致用B.认同汉族文化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8.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
犁耕作图。据此可知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9.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首创监察制度B.分化事权C.加强宰相权力D.皇权至上10.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
高峰。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郭守敬编订《授时历》B.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C.孙思邈编著《千金方》D.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11.辽朝设置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设置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种职官设置3A.造成了严
重的民族冲突B.适应了不同民族发展状况C.阻碍了辽朝的社会发展D.推动了辽朝走向繁荣强盛12.某学习兴趣小组通过对下面两幅地图的研究性学习,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运河贯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B.运河走向的改变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C.两
王朝都因开通运河导致亡国D.运河开通阻碍了北方民族交融13.下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转移D.政治中心的变迁14.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
,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15.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
“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B.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4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D.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
4分,第19题13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图4(1)图1、2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2)图2所示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1分)图4所示的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1分)(3)
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2分)(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17.(14分)材料一皇帝秦律通行全国中央机构地方郡县制御史大夫县下设乡、里太尉丞相皇帝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5时间事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
的变化。(6分)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
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8分)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
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6分)6材料二陆上丝绸之
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
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
统价值。——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8分)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为某同学为研究宋、元商品经济发展而搜集的史料。史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
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二(元朝时)经陆路来到中国的西域、欧洲、中亚商人,多携
带珠宝,“献”给皇帝,或卖给达官贵人,巨万现钞(元纸币)给付,持现钞到市场上购买本国缺少的丝绸等物品运回,都很方便。——吴慧《中国商业通史》(1)根据材料一,分别提取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8分)(2)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并各举一例说明。(5分)7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CADBABC题号1112131415答案BACAD二、非选择题16.(
14分)(1)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皇权高度集中。(2分)(2)门下省:审议(1分)。军机处:接受召见、跪奏笔录、传达诏令(1分)。(3)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4)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2分)(5)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17.(14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
准。(3分)(2)积极: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消极:考试科目及内容以
儒家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8分,每点2分,4点即可。)18.(14分)(1)两种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2分)原因:北方地
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答出4点即可)19.(13分)8(1)宋代
:城市繁荣,出现夜市;榷场贸易繁荣。(4分)元代:中外贸易兴盛(或:中外陆路贸易通畅);纸币大量流通。(4分)(2)使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趋势。(1分)举例:文学:宋词和话本的兴盛。艺术:风俗画、
民间风情画的出现。(《清明上河图》)(4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