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docx,共(7)页,763.05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98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页1广西三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湘教版)(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北京(40°N)某中学高中
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据此完成1-2小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40°50°60°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A.先昼短夜长,昼渐短,后昼长夜短B.先昼长夜
短,夜渐短,后昼短夜长C.先昼短夜长,夜渐短,后昼长夜短D.先昼长夜短,昼渐短,后昼短夜长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秋分日B.夏至日C.春分日D.冬至日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
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小题。3.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4.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A.济南(117°E
)B.海口(110°E)C.和田(80°E)D.拉萨(90°E)梅雨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范围广、降雨量大、多暴雨,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梅”。下图分
别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分布图。据此完成5-7小题。第页25.2020年6月至7月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A.持续北移B.逐渐南移C.于20°~24°N附近摆动D.较多年平均状况位置偏北6.推测
2020年长江中下游“暴力梅”形成原因,正确的是()A.初期,副高位置偏南,入梅早B.末期,副高位置偏北,出梅晚C.强冷空气遇强暖湿气流,降水强度大D.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多暴雨7.2020年“暴力梅”持续期间,我国南部沿海()A.气流下沉增温,多晴热天气B.暖湿气流影响,
多阴雨天气C.冷气流南下控制,多降温天气D.登陆台风数量增多,多大风天2019年8月10日~13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我国浙江沿海登陆,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后,移入黄海,在山东再次登陆。此后,“利奇马”遭遇西风槽冷空气入侵而变
性,势力增强。该台风登陆期间,浙江、江苏和山东先后出现极端暴雨,三省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65mm、112mm和159mm,降水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下图示意“利奇马”登陆时我国中东部及周边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及该
台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8-10小题。8.甲地受“利奇马”影响期间风速的总体变化特征是()A.持续增大B.持续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9.“利奇马”登陆浙江时极端暴雨的形成原因是()A.低压系统停留时间长B.地形抬升作用显著C.中心气流快速辐散D.首次登
陆水汽充足10.“利奇马”登陆山东后平均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原因()第页3A.经过高温洋面补充能量B.向东北移动摩檫力减小C.受冷空气阻挡而滞留,水汽抬升加剧D.地转偏向力影响减弱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
分布。甲地附近风力较大。据此完成11-13小题。11.若此时测得M地吹偏北风,则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延伸方向为()A.东-西向B.南-北向C.东北-西南向D.西北-东南向12.冷气流经过甲地时,风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控
制B.地形狭窄C.摩擦力小D.南北温差大13.冷空气频繁南下,对N海域的影响为()A.海水温度升高B.海冰范围扩大C.海水污染加重D.海产数量增加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赤道附近的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多为无
人岛。附近海底多珊瑚砂(以珊瑚碎屑为主的钙质砂),其透水性能良好。位于马累的维拉纳机场是马尔代夫唯一的国际机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工程。据此完成14-15小题。14.马尔代夫连接各个岛屿的主要途径可能
是()A.海底隧道B.桥梁C.铁路D.摆渡15.维拉纳国际机场扩建过程中,采用海底珊瑚砂填海造陆的目的是()A.便于净化海水B.利于雨水渗漏C.降低建造难度D.延长使用寿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5分)图们江位于我国东北,是中、俄、朝三国界河。该流域的森林植被曾被大量砍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第页4(1)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6分)(2)分析森林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6分)
(3)指出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3分)17.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位移而形成的油气聚集与圈闭,称为构造油藏。下图为我国某大型背斜盆地构造油藏
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到F4为断层。(1)说明图中油藏的形成过程。(6分)(2)对于“断层的形成是否有利于油气开采”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尼加拉瓜位于北美洲
的南部,是中美地峡中部的国家,首都马那瓜。尼加拉瓜被称为“湖泊和火山之国”,多火山、湖泊,地热资源丰富,人口662.4万,其分布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第页5(1)描述该国的地形地势特征。(6分)(2)从气候角度,分析尼加
拉瓜东侧人口稀少的原因。(6分)(3)分析尼加拉瓜地热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的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毛乌素沙地位于流
域西北部。经调查,在无定河干支流中,MN河段河道破坏了风沙的输移方式,因而被称为风沙-黄土分界线,分界线的西北到东南地表物质粒径减小。下图分别为无定河流域示意图及为风沙活动三种输移方式示意图。(1)指出MN段河道主要
破坏了哪些风沙输移方式,并分析被破坏输移方式的沙粒在冬季的空间输移过程。(6分)(2)分析AB段河道没有成为风沙-黄土分界线的原因。(6分)广西三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湘教版)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
CCDCCACDCCBDDB16.(1)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该流域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第页6有积雪。(2)(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迅速汇集,流
量暴涨;无降水时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3)径流总量减少;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17.(1)地层中的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石油;受背斜构造影响,重力作用使石油与水分离,逐渐沿
岩层上升;受上部拱状岩层阻挡,石油逐渐富集,形成石油矿藏。(2)不利:断层连通油藏与地表,会使油藏沿断层缝隙上升,原油藏结构完整性破坏,油气资源散失,不利于开采。或有利:断层两侧岩块相对错动,使油藏埋藏深度变浅,减少开采工程难度,降低开采费用。18.(1)地形:中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沿海
平原,有火山分布,东部为广阔沿海平原;(2)原因: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气候湿热,人口分布少。(3)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地热丰富;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探测难度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资金及技术缺乏;能源需求少,缺乏政府强
有力的支持。19.(1)破坏了风沙的蠕移、跃移;蠕移、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跃移的方式在地面向东南迁移,到达分界线河道后,大颗粒风沙很难跨越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2)AB河段地处毛乌素沙地,气候干旱,风力搬运作用强;降
水稀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河道较窄,易于风沙随风吹过河道,使河道两侧物质基本一致。第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