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辽宁省营口市部分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共(15)页,52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96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辽宁省营口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盂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
在孟棨以前。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
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
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
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
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2
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
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D.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B.“诗史”不
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
样的特色。3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
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对中国
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
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4(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材料二:2021年4月底,一场大火烧毁了云南省姚安县栋川镇大龙口村脱贫户王忠毓家的房屋,刚脱贫的他又面临返贫风险。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下,王忠
毓的难题解决了——姚安县住建局将他家纳入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给予住房安全保障,帮助他在原址重建了13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房子修好了,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家里慰问,心里踏实得很。”王忠毓说。2021年以来,云南省以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建成“政府找”和
“找政府”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5截至2022年2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达到685.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19.4万件,已办结18.1万件。(摘编自侯雪静、吉哲鹏《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周年》)材料三:青岛市通过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精准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认定动态监测帮扶户79户、163人,“一对一”落实帮扶措施。坚持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地
就业、公益岗位、项目分红等一系列措施让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创新举措兜底线,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同时,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实施扶贫特惠保险制度,为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20年开
始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综合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为青岛市防返贫致贫筑起了一道“保护墙”。(摘编自张晋《山东青岛: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中共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至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B.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从2016年开始减少,此后连续保持大幅度减少趋势,至2020年底完成全部摘帽任务。C.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自2013至2020年实现了翻番,表明了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成效显著。D.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其中2019—2020年的增加量最大,2018—2019年的增加量次之。5.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对中国农村的改变具有历史性和全面性,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B.2021年以来,云南省用“政府救助平台”统筹建成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群
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C.王忠毓的难题被姚安县住建局解决,是由于他家被纳入了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D.青岛市对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并且这些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6
.在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云南省与青岛市的做法有哪些异同?请概括说明。(6分)6(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敦煌艳阳下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
,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
年。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
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蚍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
的文明遗迹。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
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
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
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
是这样。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7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
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⑧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
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
,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⑨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⑩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
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
,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12人类
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③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B.第⑤段由光
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C.第⑦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D.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
应,圆融自然。88.作者在第⑨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9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
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
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见荆轲曰:“光与子相
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
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
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9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以临易水”与“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两句中的“临
”字含义相同。B.“樊将军亡秦之燕”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C.“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D.“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两句中
的“穷”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收留他对
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5分)(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
,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10【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14.下列对本
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
,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1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
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孔
子不看重饮食和居住条件,表达自己对人生快乐的理解。(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在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时,仁人志士要有“________”的决断;如果禁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就容易导致“________”。(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
化用《庄子》的典故,表达诗人“美景在前,不容辜负”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南粤大地暑热
尚未退去,看到花样繁多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心灵手巧的广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
伴着烛火,①,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②。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③,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在红姨看来,纸扎灯笼早已不
11是自己的生计那么简单。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团圆,才有家。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戈壁看似荒凉、贫瘠,但在地面之下常常能①。如准噶尔煤田、塔里木轮南油田大部分都位于戈壁中。戈壁还
是②。192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支考察队在蒙古高原寻找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时,偶然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后来,在戈壁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恐龙蛋和恐龙骨架化石被发现。浩瀚无边的戈壁并非一片死寂,在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或者有山泉出露的地方,常常会自然形成水草丰茂的绿洲,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茫茫戈壁之间。在新疆天山南麓、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的戈壁滩,还可以通过引水灌溉,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文中画波浪线处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当代青年将求知作为人生追求,并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在
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社会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互动等,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体现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2答案1.B【解析】(“同杜诗一样,大量歌咏时事”曲解文意。原文为“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
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2.C【解析】(“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错误,原文引用两人的说法是从不同角度论证杜甫诗的特点,没有对比。)3.C【解析】(A项“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因果逻辑表述绝对。B
项“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错误。原文为“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选项曲解文意。D项“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表述绝对化。)4.D【解析】D选项中“2019—2020年的增加量最大,2018—2019年的增加量次之”说法不正确,
应为“2018—2019年的增加量最大,2019—2020年的增加量次之”。5.B【解析】根据材料,A选项中,“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说法不正确,应为“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C选项中“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说法不正确,
且其难题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D选项中“并且这些”说法不正确,应为“符合条件”。6.相同点:都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体系,落实帮扶措施。(2分)不同点:①监测体系上,云南省具有双向性,既可“政府找”,也可“找政府”;青岛市主要是政府单向监测,重点关注三类人群。(2分)②帮扶
主体上,云南省以政府为帮扶主体;青岛市以政府和市场为帮扶主体。(2分)(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7.C【解析】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跟吐蕃展一定在敦煌举办没有因果关系。文中说“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是指“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8.①创造者以微末生命,在偏远之地创
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守护者甘于清寒,默默奉献,穷尽一生来守护敦煌文化。策展者出于强烈的兴趣而结缘、研究,积极筹划文化展览。②“我”毅然抛开繁杂的工作,到敦煌感受璀璨文化的魅力。(每点2分)9.含义:艳阳指的是敦煌通亮、澄澈、热烈的阳光及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敦煌璀璨的文明遗产
的照拂下,人们获得了坚定的力量。(2分)效果:富有意韵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虚实结合(象征),凸显主题。(每点1分)10.A11.C【解析】A项,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B项,前者是“逃亡”的意思,后者是“丢失”的意思;C项,都是“把……交给”的意思;D项,都是“不得志”
的意思。故选C。12.B【解析】“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傅鞫武是想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灭口”是指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1313.(1)这
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得分点:“委”,放置;“当”,在;“蹊”,路上;“不振”,无法挽救。(2)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得分点:“诚”,果真;“使悉反诸侯之侵地”,省略句,省略“使
”的宾语“之”;“大善”,最好;第二个“则”,如果;“因”,趁势,趁机。参考译文: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
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
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抹拭坐席。田先
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
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说:“好”。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
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
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
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
。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
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有删改)14、C【解析】“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故选C。1415、(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
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章法结构:①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②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
清晰。【解析】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
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
。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16.(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舍生而取义(者也)(此之谓)失其本心(3)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17.①摇摇曳曳②赞不绝口③半路出家【解析】第一空,“摇摇曳曳”指摇摆、摇荡。语境是说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轻轻摇摆,故填“摇摇曳曳”。第二空,“赞不绝口”指对人或事十分称赞语境是突出
“称赞”,故填“赞不绝口”。第三空,“半路出家”指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从“酒店退休的她”可以看出,应填“半路出家”。18.示例: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每当中秋之夜,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
有家,才有团圆。【解析】原句语病:偷换主语造成谓语残缺,“不少广东人”改为“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作状语;主语不一致,把“亮起灯笼”改为“灯笼亮起”,这样与后面的“它”保持一致;语序不当,“有团圆,才有家”改为“有家,才有团圆”。19.
修辞手法:引用。表达效果:①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②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解析】直接引用,容易判断。表达效果从结构、内容、情感、读者等方面综合回答。20.①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②许多重要化
石的来源;③建造出人工绿洲(每空2分,共6分)【解析】第一空前面说“戈壁看似荒凉、贫瘠,但在地面之下常常”,之间是表示转折的意味,说明横线处填的内容是与“荒凉、贫瘠”相反的词语,故可填“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从其后的文字“如准噶尔煤田、塔里木轮南油田大部分都位于
戈壁中”可知是丰富的资源。故可填写“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之类的句子。第二空后面讲了:192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支考察队在蒙古高原寻找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时,偶然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后来,在戈壁中不断有各
种各样的恐龙蛋和恐龙骨架化石被发现。说明第二空在第一空的基础上说明戈壁不仅有矿产资源,还有恐龙化石等。故可填写“许多重要化石的来源”之类的句子。第三空前面是“在新疆天山南麓、甘肃河西走廊等地15区的戈壁滩”,而该段主要讲这些地方会自然形成水草丰茂的绿洲。那
么对于戈壁滩也可以通过人工的“引水灌溉”形成“人工绿洲”。故可填写“建造出人工绿洲”之类的句子。21.这里将“绿洲”比喻成“宝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在沙漠中“绿洲”的可贵和重要作用,又突出了
绿洲在茫茫戈壁之间的醒目状态,生动形象。(5分)【解析】比喻的关键是抓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该句将戈壁上的绿洲比作熠熠生辉的宝石,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一是宝贵,一是亮眼醒目。对于荒漠戈壁来说,绿洲就是希望,就是生命,所以像宝石一样的贵重;而在整个茫茫戈壁中有这样一抹绿色,那是相当亮丽的风景。总而
言之,将绿洲比作宝石,凸显了它的贵重和它在荒漠戈壁当中色彩的夺目亮丽。22.【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顾成宪的对联引入,引出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接着指出当代青年将求知作为人生追求,并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知,材料的核心话题是:以天下
为已任。从材料及后面要求来看,应该从当代青年人入手,意在引导青年人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并为此努力奋斗。这体现的是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或者是“躺平”或“佛系”。青年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但是
更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只有把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志向才是高远的,胸怀才是博大的。文章可用议论文的形式进行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本文运用了并列式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国家责
任应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心也是个人的幸福所在”,然后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如:屈原、文天祥、钱学森等,文章结尾要照应开头,再次提出中心论点“让我们挑起这历史重任,以奋斗与担当写下青春诗行”。写作时应该注意,不能对青年人担当社会责任进行否定,应该肯定这种观点,并且在文章中体现昂扬向上的激
情,体现高站位,大胸怀。参考立意:1.树立远大理想,担当社会责任。2.青年人当以天下为己任。3.事不关己要不得。4.青年人要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