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DOC
  • 阅读 10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793.000 KB
  • 2023-01-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共(5)页,79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96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江门市2022年7月普通高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特别强调修身,提出“仁者爱人”,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这反映出儒家学派A.正统地位的确立B.重视文化教育C.改变了社会风气D.具有人文情怀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普遍推行以“郡县为主,封君为辅

”的地方管理形式。封君的封地不可世袭,由国君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封君也无权调动封地内的军队。据此可知,封君制度A促进了郡县制度形成B.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C.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D.加剧了阶级内部矛盾3据《汉书·西域传》可知

,西域各国不论人口多寡、土地大小,均设译长,负责汉语与当地语言互译。最小的单桓国,仅有户27,口194,胜兵45,亦设有译长一人。译长的行政级别虽低,但“皆佩汉印绶”。据此可知,译长的设置A.推动了边疆和内地管理一体化B.化解了郡国二制

并行的弊端C.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D.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4.古代中国形成了在郊外祭祀天地的传统。北魏初年,国家祭礼采用了具有北土旧俗的“西郊祭天”;迁都洛阳后,国家祭礼体系中又增加了具有中原华夏礼制的“南郊祭天”。

这一变化A.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B.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C.凸显了祭祀的复杂性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性5.唐朝中期,李贺赴长安参加科举。因其父亲名为李晋肃,认为“晋”与“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时人要求李贺避讳父名,不得参

加科考。李贺被迫退出科考,郁郁而终。据此可知,唐朝A.传统观念制约社会发展B.人才选拔体系逐渐完善C.科举制度限制人才升迁D.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广泛6时对象,这说明了当时类别服务对象标榜高雅的酒店士大夫,文人墨客食物低廉的酒店下层消费者地域性酒店外地人群A.市场主体分类细化B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C.贫富差距逐渐加大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7“两都巡幸”度是元代统治特有的传统,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忽必烈谓之,“以息勤劳”“安不忘危”此后成为定制。元代行该制度的目的是A.促进民

族文化的融合B.迎合蒙古贵族的民族特性C.推动朝贡制度的发展D.加强对农、牧区域的控制8.据史料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明朝朱元璋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这一现象A.推动了民族间贸易的繁荣B.标志着

茶马古道的形成C.体现了官府对贸易的控制D.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9.明清时期,江南饮食奢侈之风气盛行,缙绅宴请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便是普通人家宴请,席上也是山珍海味杂陈,如过于简朴

,则会被人耻笑。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2A.社会奢靡之风盛行B.江南商品经济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官场腐败现象普遍10.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进一步的降低,“内阁宰辅、名存实亡”。乾隆时期,“凡阁臣不入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不得预闻”。这反映了A.中枢决策机构的异变B.中外朝制度的

形成C.君主权力演变的趋势D.内阁行政权的丧失11.近代中国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见下表)。这说明A.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B.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C.中西方文化无法共存D.社会政治环境逐渐恶化12.20世纪初,中国商界人士开始普遍意识到速兴商学,培养商业人才的迫切性。为此

,他们积极创办商会,以商业学堂、宣讲所、商业报刊等手段来启迪地方民众的商业智慧。这些现象表明A.“实业救国”的思潮由此形成B.商业的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改变C.商人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完成D.民族工业发展推动社会近代化1

3.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强调只要能引起青年兴趣的学术研究,就要竭力阐述,帮助青年“于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A.注重青年思想的启蒙B.关注文学思想的改良C.批判传统的政治秩序D.推

崇自然科学的理念14.图1是位于广州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通过了包括《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10项决议案。此次会议的召开A.有利于工人运动高涨B.加快了国共合作进程C.促进工农联盟的形成D.开中国革命新道路

15.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间出版了《大众》半月刊、《大众日报》,成立了印刷厂,翻印了《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理论书籍。这一系列举措A.旨在解决战时的文化贫瘠局面B.壮大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力量C.有利于

凝聚根据地的抗日力量D.完善了国民教育的制度和体系16.1947年,中国某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这反映了该时期A.美国完全掌握中国经济命

脉B.政府政策推动了中美贸易发展C.官僚资本严重损害民族工业D.美国企业凭特权拥有竞争优势二、非选择题:共有3道大题,共52分。17.棉花及棉布生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源于古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今中国疆域,但一开

始还是停留在西北与西南两个方位。在很长时期内,棉花这个物种并没有进入内地,到了隋、唐,棉布虽然还依赖外部输入,但已为更多的人所知,成为很多诗文的歌咏对象。宋元时期棉花已在内地安家落户,甚至还能够总结植棉的经验。国家层面也开始设立有司征收棉花以充赋税。明初,国家更是立法要求广泛植棉。棉花替代麻布等

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人民生活史上的一大变革。洋务运动时体用之辩维新变法时新学、旧学之争五四时期儒学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3--摘编自李麦广《棉花传入与中国人口增长》材料二明清两代

,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四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近代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

很快就增加到20万。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摘编自晓婷《棉花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棉花作物在古代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原因,并说明棉花的引入对中国是“大变革”的理由。(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土布生产的特点,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土布生产没有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10分)18.对《共产党宣言》的诠释内嵌于中共发展历程,是历史语

境情景化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920年,陈望道首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第1版(左)、9月第2版(右)《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藏于上海市档案馆)--图源自网络材料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宣言》的诠释主题1922年“自有阶级以来全

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切过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与社会”“怎样建设国家与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有12处提到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的全面发

展”“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摘编自陈红娟姚新宇《<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百年文本诠释与意义生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宣言》诠释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意义方面对1922年的诠释主题进行合理解读。(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尽心尽力将中国的历史方向导向我们所见的各个阶段。文化与政治体系演变的大方向,有集体推动的力量

,也有个人控制的部分,但这些重要的人物是凭借他们个人的能力、修养、操守,以及韧性,才能够一个接一个推动历史的变化。4--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结合材料的观点,任选三位人物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内容予以阐述。(要求:明确

指出三位人物,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江门市2022年普通高中高二调研测试(二)历史参考答案DBCADADCBCBDAACD17.(1)原因: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棉花的传播,种植范围的扩大;劳动人民对棉花种植的经验总结;国家层面立法推广棉花种植;棉花本身的特性,能御

寒保暖。(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理由:棉花替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推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棉纺织业)的发展;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赋税财政收入;推动了对外

贸易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生产量大,总价值高;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大量出口到国外,受世界市场需求的影响;向工业化转变程度低。(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三点即可)原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有反作用: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技术长期滞后,没有突破性进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天朝上国的思想等影响其发展。(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18.(1)处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五四运动的推动;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

呈现阶段性(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或丰富;与社会动员紧密联系(或与时代背景即革命或建设的任务息息相关)。(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读:《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阶级斗争意义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有利于动

员工人、农民参与革命,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5推动中共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塑造(或主流价值观念的整合);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每点

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19.示例1:人物:李鸿章、梁启超、陈独秀论题: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有识之士不断探寻救国之路,推动社会进步。(2分,如果所选人物与主题不合,扣1分)阐述: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挽救统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

派掀起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从器物方面向西方学习,探寻“自强”、“求富”之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序幕,培养了近代人才,有利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但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洋务运动宣布破产。(3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资产

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戊戌变法,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但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且缺乏群众基础等原因,变法很快就失败。(3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从思想文化角度进行救国

,掀起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思想进行改造。前期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激烈抨击封建纲常伦理,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3分)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识之士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等层面,由浅入深地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推动了社会的转型。(1分)示例2:人物: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儒学的演变)观点:儒学经过历代人改造逐步发展,适应了封建国家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答案

3:张謇、孙中山、陈独秀(振兴中国,爱国情怀)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