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19)页,478.27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9页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教室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天空,是陪伴我们的第二个家。”下列说法最符合实际的是()A.教室内的课桌高度约为80𝑐𝑚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𝑚𝑖𝑛C.同学们进出教
室的行走速度约为5𝑚/𝑠D.教室里最舒适的温度约为40℃2.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校教学大楼张贴了如图所示的标语,“轻声细语”指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速度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
律。下列成语中所涉及的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立竿见影B.镜花水月C.杯弓蛇影D.海市蜃楼4.如图所示,对下列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1,河水结冰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B.图−2,树叶上的
露珠由高空中的冰晶熔化形成C.图−3,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从固态直接升华成气态后跑到空气中D.图−4,霜是空气中的小水滴凝固形成的5.济南市在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上都悬挂了如图所示的汽车“禁鸣”标识。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B.在道路旁设
置隔音板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第2页,共19页6.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让我们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如图所示,小明在家里通过电视机收看“空中课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
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B.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面面是因为光在电视机屏幕上发生了反射C.看电视时,小明佩藏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D.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7.如图所示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岸上的人看到水中小鱼的光路图是()A.B.
C.D.8.2020年6月1日起全国开展“一盔一带”行动,要求骑行摩托车时必须佩戴头盔。如图所示,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若认为摩托车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道路两旁的树木C.迎面吹来的风D.摩托车驾驶员9.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花”是凝固现象,形成在窗玻璃的内侧B.“冰花”是凝固现象,形成在窗玻璃的外侧第3页,共19页C.“冰花”是凝华现象,形成在窗玻璃的内侧D.“冰花”是凝华现象,形成在窗玻璃的外侧10.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
入了“刷脸”时代。“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在系统拍照过程中()A.人脸是光源B.人脸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虚像C.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D.人脸应保持
在摄像头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1.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钟______产生的,人们根据声音的______分辨出钟声。“转轴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______。(后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2.冬天,小明在家用液化气烧开水时,发现从壶嘴上方冒出“白气”,如图所示,“白气”是由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该过程
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看到壶身闪闪发光,这是因为光在光滑的壶身表面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13.如图所示,停表大表盘的分度值是______𝑠,停表的读数为______𝑠。对于同一个
物体,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作运动的______。14.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距湖面20𝑚处水平飞翔,水中的“白鹭”到湖面的距离为______𝑚;当白鹭展翅上冲过程中,白鹭与水中的“白鹭”的距离______;水中的“白鹭
”的大小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4页,共19页15.小明坐在爸爸驾驶的小汽车上,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大客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明以______作为参照物。由此现象可推断______(选填“小汽车”或“大客车”)的速度快。16.甲、乙两小车
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两小车的𝑠−𝑡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小车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乙小车的速度为______𝑚/𝑠;以甲小车为参照物,乙小车______(选填“向东运动”、“向西运动”或“静止”),经
过8𝑠,甲、乙两小车之间的距离是______𝑚。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18.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𝐹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
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请画出:(1)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2)反射光线和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0分)19.(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𝑐𝑚。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下
一步的操作是______。第5页,共19页(2)如图2所示,这是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时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形,图______(选填“𝐴”或“𝐵”)表示水正在沸腾时的情形。(3)小明一家驾车去西安探亲,经过某路段时,小明发现路旁有一块
交通标志牌,如图3所示。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交通标志牌处到达西安最少需要的时间为______ℎ。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平行于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使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测出白纸到凸透镜
中心的距离为10.0𝑐𝑚。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𝑐𝑚。(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其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______。(3)移动蜡烛、光屏
在光具座上的位置直至在光屏上星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光屏上的像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4)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
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21.小明同学发现一个现象,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于是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了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比纯水的凝固点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在盛
有适量纯水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把烧杯放入冰柜中,观察盐水的凝固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第6页,共19页(1)分析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盐水在凝固时______(选填“
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此证明了小明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根据实验结论,小明联想到在严寒的冬天,下雪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路政部门在道路采
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样可以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4)实验后小明在三个相同的
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后放入冰柜中,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______是否有关。2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测量斜面上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𝐴点处由静止开始向下滑动。(1)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
_;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2)图中𝐴𝐵段的路程𝑠𝐴𝐵=______𝑐𝑚;测得𝑡𝐴𝐵=1.8𝑠,𝑡𝐴𝐶=2.6𝑠,则𝐵𝐶段的平均速度为𝑣𝐵𝐶=______𝑚/𝑠。(3)小车从𝐴点下滑到�
�点的过程中,小车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在测量小车到达𝐵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𝐵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𝑣𝐴𝐵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5)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略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的误差。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23.我国某部队在实弹训练演习中,模型飞机的飞行速度为400𝑚/𝑠,用大炮瞄准模
型飞机,开炮后经1.6𝑠看到模型飞机爆炸,再经4.8𝑠听到爆炸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𝑚/𝑠,忽略光的传播时间)第7页,共19页(1)炮弹命中模型飞机后先看到模型飞机爆炸后再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
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求从开炮到模型飞机爆炸,模型飞机飞行的距离;(3)求模型飞机爆炸时离炮口的距离;(4)求炮弹飞行的平均速度。24.小明乘坐𝐺26次列车从西安到北京,列车于09:20从西安北站发车,13:50到达北京西站,小明从网
上查询得知该列车长为180𝑚,从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里程为1170𝑘𝑚。途中列车以180𝑘𝑚/ℎ的速度匀速通过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42𝑠,如图所示。(1)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为180𝑘𝑚/ℎ,合_
_____𝑚/𝑠;(2)列车从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隧道的长度是多少?第8页,共19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𝐴【解析】解:𝐴、中学生的身高约160𝑐𝑚,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
在80𝑐𝑚左右,故A符合实际;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𝑚𝑖𝑛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𝑠,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𝑘𝑚/ℎ=4×13.6𝑚/𝑠≈1.1𝑚/𝑠,故C不符合实际;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环境
气温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𝐴。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
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2.【答案】𝐵【解析】解:“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故选:𝐵。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理解掌握乐音的三个特性是解决
此类题目的关键。3.【答案】𝐷【解析】解:𝐴、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C、杯弓蛇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D、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故D符合题意;故选:�
�。(1)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第9页,共19页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
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基础知识
,比较简单。4.【答案】𝐶【解析】解:𝐴、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而冰是晶体,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
,故B错误;C、用久了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故C正确;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𝐶。(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
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
义进行判断。5.【答案】𝐴【解析】解:图示含义为静止鸣笛,禁鸣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
弱,不合题意。故选:𝐴。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第10页,共19页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
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6.【答案】𝐴【解析】解:𝐴、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的,故A正确;B、电视屏幕是光源,能发出光线,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画面是因为光的直线传
播,故B错误;C、近视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故C错误;D、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故D错误。故选:𝐴。(1)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利用红外线制作热谱仪、夜视仪、照
相机红外线敏感胶片、电视遥控等;(2)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3)近视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本题考查了光的三原色、红外线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7.【答案】𝐷【解析】解:𝐴𝐵、人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是水中鱼反
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人眼,故AB错误;𝐶𝐷、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D正确。故选:𝐷。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逆着折射光
线看到的是鱼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看水中鱼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8.【答案】𝐷【解析】解: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若认为摩托车是静止的,则摩托车与选择的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因此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摩托车驾驶员
。故选:𝐷。第11页,共19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被研究的物
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9.【答案】𝐶【解析】解:“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𝐶。物质由气态
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
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0.【答案】𝐷【解析】解:𝐴、人脸不会发光,但会反射光,所以人脸不是光源,故A错误;𝐵𝐶𝐷、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𝑢>2𝑓时,光经过凸透镜成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摄像头成
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BC错误。故选:𝐷。(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物距𝑢>2𝑓;(3)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11.【答案】振动音色音调【解析】解:“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都不同,因此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钟声;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音调。
第12页,共19页故答案为:振动;音色;音调。(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音色和音调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
不大。12.【答案】液化放出镜面【解析】解:烧开水时发现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看到壶身闪闪发光,这是因为光在光滑的壶身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故答案为:液化;放热;镜面。(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液化是放热的;(2)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当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依然平行。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液化的定义--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二是镜面反射的定义--当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依然平行。13.【答案
】0.199.8相对性【解析】解:小表盘代表的是分,把1𝑚𝑖𝑛分成两份,每一份是0.5𝑚𝑖𝑛,所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𝑚𝑖𝑛;指针在1.5−2𝑚𝑖𝑛之间,所以小表盘的示数是1分钟,且大表盘示数读后半分钟;停表的大表盘代表的是秒
,把1𝑠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𝑠,所以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𝑠,大表盘的示数为39.8𝑠;图中停表的示数为1𝑚𝑖𝑛+39.8𝑠=99.8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
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作运动的相对性。故答案为:0.1𝑠;99.8;相对性。(1)停表的大表盘代表的是秒,小表盘代表的是分,由图可知把1分分成两份,大表盘每一秒分成10个小格,据此可以判断出停表的分度值,图中分针的位置在0.
5−1𝑚𝑖𝑛之间,据此读出停表的示数(2)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需要选择一个标准叫做参照物;(3)对于参照物来说有位置的改变则物体是运动,否则是静止的;第13页,共19页(4)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是都是正确的
。。本题主要考查秒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停表,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14.【答案】20变大不变【解析】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白鹭距水面20𝑚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也是
20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白鹭展翅上冲过程中,白鹭与水中的“白鹭”的距离变大,白鹭和它的像大小相等,它的像不变。故答案为:20;变大;不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15.【答案】小汽车小汽车【解析】解:小汽车和大客车同向行驶,小汽车的速度较快,大客车速度较慢,小汽车和大客车之间距离越来越小,以小汽车为
参照物,大客车向小汽车“倒退”而来。故答案为:小汽车;小汽车。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
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6.【答案】匀速0.1向西运动0.8【解析】解:(1)由图可知,甲、乙两小车的𝑠−𝑡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2)当乙车通过的路程为𝑠=1.2𝑚时,
所用时间𝑡=12𝑠,则乙车的速度为:𝑣乙=𝑠𝑡=1.2𝑚12𝑠=0.1𝑚/𝑠;(3)由图可知,运动相同的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始终比乙车大,由𝑣=𝑠𝑡可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大,第14页,共19页由题知两小车同时同地
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若以甲小车为参照物,乙小车的位置相对甲小车向西,即乙小车向西运动;(4)由图可知,经过8𝑠,甲小车通过的路程为𝑠1=1.6𝑚,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𝑠2=0.8𝑚,则甲、乙两小车之间的距离为𝛥𝑠=𝑠1−𝑠2=1.6𝑚−0.8𝑚=0.8𝑚。故
答案为:匀速;0.1;向西运动;0.8。(1)在𝑠−𝑡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读出乙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车的速度;(3)先根据图中信息利用𝑣=𝑠𝑡分析两车
的速度大小,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于甲车的位置向哪个方向。本题考查了对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和对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17.【答案】如图所示:【解析】解: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
度数等于入射角,为90°−30°=60°,如图所示: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作反射光线
时,先确定反射点,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18.【答案】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2)过焦点(入射点)𝐹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
中画出反射光线;第15页,共19页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解析】(1)由图示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凸透镜右侧的焦点为入射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三条特
殊光线、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应用,注意:凸透镜的焦点为光线到水面的入射点。19.【答案】2.4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𝐴0.375【解析】解:(1)由图1知: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𝑚𝑚,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𝑚𝑚;物体左侧与1.0𝑐𝑚刻度线对齐,读作1
.00𝑐𝑚,右侧在3.4𝑐𝑚刻度线和3.5𝑐𝑚刻度线中间,读为3.45𝑐𝑚,所以物体的长度为:𝐿=3.45𝑐𝑚−1.00𝑐𝑚=2.45𝑐𝑚;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由图2可知,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故A中情境符合。(
3)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𝑘𝑚/ℎ;“西安15𝑘𝑚”是指此地距离西安还有15𝑘𝑚;由𝑣=𝑠𝑡可得,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西安至少需要时间:𝑡=𝑠𝑣=15𝑘𝑚40𝑘
𝑚/ℎ=0.375ℎ。故答案为:(1)2.4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𝐴;(3)0.375。(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沸腾时,烧杯中所有的水温度都一样,气泡越往上,所受水的液体压强越小,且不断有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故气泡越来越大;(3)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40𝑘𝑚/ℎ;“西安20𝑘𝑚”是指此地距离西安还有20𝑘𝑚;已知速度和到西安的距离,根据公式𝑡=𝑠𝑣可求
所需时间。第16页,共19页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水沸腾的实验、速度公式,属于综合题目,难度不大。20.【答案】10.0同一高度中央倒立缩小照相机上【解析】解:(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所以白纸上得到一
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白纸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0𝑐𝑚,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𝑐𝑚;(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就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大于像距,由乙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
移动。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中央;(3)倒立;缩小;照相机;(4)上。(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所以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点,焦点
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就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大于像距,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4)实验中
,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内容的难点,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并了解其应用,平时多动脑,对规律进行总结;同时注意探究实验中器材的摆放和调整,有关对倒
立实像的理解和应用,也是重点考查的内容。21.【答案】−2放出不变正确降低变多含盐量【解析】解:(1)从图像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是保持不变的,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
固点变低,所以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2)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尽快熔化;第17页,共19页(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
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4)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此时盐水的质量不同,然后放入冰柜中,其他条件不变,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含盐量是否有关。故答案为:(1)−2;放出;正
确;不变;(2)降低;(3)变多;(4)含盐量。(1)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2)与水凝固的图像对比即可求解;(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
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4)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分析。读取物质凝固图像时要学会找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并能分析出在不同时间段时它的变化情况。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这是一条很实用的生活规律,我们应该了解它。22.【答案
】𝑣=𝑠𝑡停表40.00.5变速小小时间【解析】解:(1)实验的测量原理是𝑣=𝑠𝑡;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因此除了图中的刻度尺外,还需要停表;(2)由图可知,𝐴𝐵段的路程为𝑠𝐴𝐵=80.0𝑐𝑚−40.0𝑐𝑚=40.0
𝑐𝑚=0.4𝑚;𝐵𝐶段的路程为𝑠𝐵𝐶=40.0𝑐𝑚=0.4𝑚,𝐵𝐶段所用的时间为:𝑡𝐵𝐶=𝑡𝐴𝐶−𝑡𝐴𝐵=2.6𝑠−1.8𝑠=0.8𝑠,则𝐵𝐶段的平均速度为:𝑣𝐵𝐶=𝑠𝐵𝐶𝑡𝐵𝐶=0.4𝑚0.8𝑠=0.5𝑚/𝑠;
(3)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为:𝑣𝐴𝐵=𝑠𝐴𝐵𝑡𝐴𝐵=0.4𝑚1.8𝑠≈0.2𝑚/𝑠;由上述分析可知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小于𝐵𝐶段的平均速度,即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即变速运动;(4)如果小车过了𝐵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
𝐴𝐵段的路程一定,由𝑣=𝑠𝑡可知测得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5)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略小一些,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
的误差。故答案为:(1)𝑣=𝑠𝑡;停表;(2)0.5;(3)变速;(4)小;(5)小;时间。第18页,共19页(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𝑣=𝑠𝑡;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工具;(2)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
度值的后一位,据此读出𝐴𝐵段和𝐵𝐶段的路程,由题意求出𝐵𝐶段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𝐵𝐶段的平均速度;(3)利用速度公式求出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与𝐵𝐶段平均速度比较,便可知道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4)如果小车过了𝐵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再
根据𝑣=𝑠𝑡分析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5)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的理解,属于基础题,只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注意速度公式的运用。23.【答案】大于【解析】解
:(1)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为3×108𝑚/𝑠,空气中声速近似为340𝑚/𝑠,故炮弹命中模型飞机后先看到模型飞机爆炸后再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由𝑣=𝑠𝑡可得,从开炮到飞机爆
炸飞机飞行的距离:𝑠飞机=𝑣飞机𝑡=400𝑚/𝑠×1.6𝑠=640𝑚;(3)由𝑣=𝑠𝑡可得,飞机爆炸时到炮口的距离:𝑠=𝑣声𝑡声=340𝑚/𝑠×4.8𝑠=1632𝑚;(4)炮弹飞行的速度:𝑣炮弹=𝑠𝑡=1632𝑚1.6𝑠
=1020𝑚/𝑠。答:(1)大于;(2)从开炮到飞机爆炸,飞机飞行了640𝑚;(3)飞机爆炸时离炮口1632𝑚;(4)炮弹的飞行速度是1020𝑚/𝑠。(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𝑚/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108𝑚/𝑠;(2
)用大炮瞄准飞机,开炮后经1.6𝑠看到飞机爆炸,1.6𝑠是从开炮到飞机爆炸飞机飞行时间,是炮第19页,共19页弹飞行时间,也是光由飞机爆炸处传到大炮处的时间;利用𝑠=𝑣𝑡求从开炮到飞机爆炸飞机飞行的距离;(3)再经4.8𝑠听到爆炸声,4.8𝑠是爆炸声
传播的时间,利用𝑠=𝑣𝑡求飞机爆炸时到炮口的距离;(4)用飞机爆炸时到炮口的距离除以炮弹飞行时间可得炮弹飞行的速度。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1.6𝑠是从开炮到飞机爆炸飞机飞行时间,是炮弹飞行时间,也是光由飞机爆炸处传到大炮处的时间
。24.【答案】50【解析】解:(1)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为𝑣=180𝑘𝑚/ℎ=1803.6𝑚/𝑠=50𝑚/𝑠;(2)已知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路程𝑠=1170𝑘𝑚,所用时间为𝑡=13:50−09:20=4
ℎ30𝑚𝑖𝑛=4.5ℎ,则列车从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为:𝑣′=𝑠𝑡=1170𝑘𝑚4.5ℎ=260𝑘𝑚/ℎ;(3)已知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𝑣″=180𝑘𝑚/ℎ=50𝑚/𝑠,所用的时间𝑡′=42𝑠,由𝑣=𝑠𝑡可知列车行驶的路程为:𝑠′=𝑣″𝑡′=5
0𝑚/𝑠×42𝑠=2100𝑚,则隧道的长度为:𝐿隧=𝑠′−𝐿车=2100𝑚−180𝑚=1920𝑚。答:(1)50;(2)列车从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是260𝑘𝑚/ℎ;(3)隧道的长度是1920𝑚。(1)速度单位换算:1𝑚/𝑠=3.6𝑘𝑚/ℎ;(2)
已知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列车从西安北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3)已知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利用𝑣=𝑠𝑡可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车长之和,据此可求出隧道的长度。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
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车长之和。